图片
。”汉蔡邕《胡广黄琼颂》:“天之烝人,有则有类。”烝民、烝人,众民,百姓。395 丑:本义为可恶,引申有类别、种类的意思,再引申有众的意思。《诗·小雅·出车》:“执讯获丑,薄言还归。”郑玄笺:“丑,众也。”396 师:古代军队编制的一级,以二千五百人为师,引申为民众、徒众。《诗·大雅·文王》:“殷之未丧师,克配上帝。”郑玄笺:“师,众也。”《汉书·元帝纪》:“天惟降灾,震惊朕师。”颜师古注:“师,众也。”又引申为众多。《汉书·礼乐志》:“硙硙即即,师象山则。”颜师古注引孟康曰:“师,众也。则,法也。积实之盛众类于山也。”397 旅:古代军队编制的一级,以五百人为旅,引申为众、众多。《左传·昭公三年》:“小人近市,朝夕得所求,小人之利也。敢烦里旅?”杜预注:“旅,众也,不敢劳众为己宅。”《说苑·辨物》:“不群居,不旅行。”【译文】黎是众多、黎民,庶是众多、庶民,烝、多是众多,丑是众,师是民众、徒众、众多,旅是众、众多:它们都有众多或者众人、众多的意思,所以用众来解释。 1.074 洋398、观399、裒400、众、那401,多也。【注释】398 洋:本义为水名。后有盛大的意思。《诗·卫风·硕人》:“河水洋洋,北流活活。”毛传:“洋洋,盛大也。”再引申为众多。《诗·鲁颂·图片
宫》:“笾豆大房,万舞洋洋。孝孙有庆。”毛传:“洋洋,众多也。”唐颜师古《匡谬正俗·洋》:“今山东俗谓众为洋。”古籍中没有见到“洋”单用为盛大的例证。399 观:本义为观看、细看,引申有多的意思。《诗·小雅·采绿》:“其钓维何,维鲂及图片
。维鲂及图片
,薄言观者。”郑玄笺:“观,多也。”唐元稹《杨子华画三首》之二:“子亦观病身,色空俱寂寞。”400 裒(póu):本义为聚集,引申为众多。《诗·周颂·般》:“敷天之下,裒时之对。”郑玄笺:“裒,众;对,配也。遍天之下,众山川之神皆如是配而祭之。”401 那(nuó):多。《诗·小雅·桑扈》:“不戢不难,受福不那。”毛传:“那,多也。”郑玄笺:“王者位至尊,天所子也。然而不自敛以先王之法,不自难以亡国之戒,则其受福禄亦不多也。”【译文】洋是盛大、众多,观是多,裒、众是众多,那是多:它们都有多的意思。 1.075 流402、差403、柬404,择也。【注释】402 流:本义为水行移动,引申为河川水流,活用为沿水流寻求采摘。《诗·周南·关雎》:“参差荇菜,左右流之。”毛传:“流,求也。”荇(xìng)菜,一种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,叶呈对生圆形,嫩时可食。403 差(chāi):选择。《诗·小雅·吉日》:“吉日庚午,既差我马。”毛传:“差,择也。”《资治通鉴·汉献帝建安二十年》:“当差留新兵之温厚者千人,镇守关中,其余悉遣东。”胡三省注:“差,择也。”差留,选留。404 柬:选择、挑选,后作“拣”。《荀子·修身》:“安燕而血气不惰,柬理也。”杨倞注:“言柬择其事理所宜。”唐司空图《唐故太子太师致仕卢公神道碑》:“拜御史丞兼左丞,柬拔端良,风威益振。”【译文】流是沿水流寻求采摘,差是选择,柬是选择、挑选:它们都有选择、挑选的意思。 1.076 战、慄、震、惊、图片
405、竦406、恐、慴407,惧也。【注释】405图片
(nǎn):本义为恭敬、肃敬,引申为恐惧。《诗·商颂·长发》:“敷奏其勇,不震不动,不图片
不竦,百禄是总。”毛传:“图片
,恐;竦,惧也。”唐骆宾王《萤火赋》:“感秋夕以殷忧,图片
宵行以熠耀。”406 竦:本义为肃敬、恭敬,引申为恐惧、惊惧。《韩非子·初见秦》:“乃复悉士卒以攻邯郸,不能拔也,弃甲负弩,战竦而却。”《汉书·李广传》:“率三军之心,同战士之力,故怒形则千里竦,威振则万物伏。”颜师古注:“竦,惊也。”407 慴(shè):恐惧。《庄子·达生》:“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,是故遌物而不慴。”陆德明释文:“慴,惧也。”《金史·列传第十赞》:“斡鲁古之不治,阇母之败,谴罚之亟,诸将慴焉。”【译文】战是恐惧、发抖,慄是恐惧,震是震惊、惊恐,惊是惊慌、恐惧,图片
是恐惧,竦是恐惧、惊惧,恐是畏惧、害怕,慴是恐惧:它们都有恐惧、惊怕的意思。 1.077 痡408、瘏409、虺颓410、玄黄411、劬劳412、咎413、图片
414、瘽415、瘉416、鳏417、戮418、癙419、图片
420、图片
421、痒422、疧423、疵424、闵425、逐426、疚427、痗428、瘥429、痱430、图片
431、瘵432、瘼433、图片
434,病也。【注释】408 痡(pū):疲倦、劳累。《诗·周南·卷耳》:“我仆痡矣,云何吁矣。”孔颖达疏引孙炎曰:“痡,人疲不能行之病。”宋陈舜俞《骑牛歌》:“春泥没腹雨溅帽,夜半归来人亦痡。”409 瘏(tú):疲病、困乏。《诗·周南·卷耳》:“陟彼砠矣,我马瘏矣。”毛传:“瘏,病也。”《楚辞·刘向<九叹·思古>》:“发披披以鬤鬤兮,躬劬劳而瘏悴。”王逸注:“言己履涉风露,头发解乱而身罢病也。”瘏悴,疲病,疲惫憔悴。410 虺颓(huī tuí):同“虺图片
”,疲极生病的样子。《诗·周南·卷耳》:“陟彼崔嵬,我马虺图片
。”毛传:“虺图片
,病也。”汉蔡邕《述行赋》:“仆夫疲而劬瘁兮,我马虺颓以玄黄。”411 玄黄:生病的样子。《诗·周南·卷耳》:“陟彼高岗,我马玄黄。”唐王建《闻故人自征戍回》诗:“亦知远行劳,人悴马玄黄。”412 劬(qú)劳:劳累、劳苦。《诗·小雅·鸿雁》:“之子于征,劬劳于野。”毛传:“劬劳,病苦也。”《晋书·何曾传》:“方今国家大举,新有发调,军师远征,上下劬劳。”413 咎(jiù):凶、灾祸。郝懿行义疏:“咎者,《说文》云:'灾也。’灾即病也。古人谓病曰灾。故《公羊庄廿年传》:'大灾者何?大瘠也。’何休注:'瘠,病也。齐人语也。’”《左传·庄公二十一年》:“郑伯效尤,其亦将有咎。”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嗟苦先生兮,独离此咎!”集解引应劭曰:“言屈原遇此难也。”414图片
(cuì):本义为憔悴、瘦弱,引申为疾病。《汉书·王莽传上》:“人之云亡,邦国殄图片
。”颜师古注:“图片
,病也……天下邦国尽困病也。”415 瘽(qín):因劳成疾。邢昺疏:“瘽者,劳苦之病也。”《汉书·文帝纪》:“农,天下之本,务莫大焉。今瘽身从事,而有租税之赋,是谓本末者无以异也。”《字汇补·疒部》:“瘽,《汉书》注:即古勤字。”《字汇补》所见本作“瘽”,今通行本作“廑”。416 瘉(yù):病、灾难。《诗·小雅·正月》:“父母生我,胡俾我瘉。”毛传:“瘉,病也。”417 鳏:通“瘝(ɡuān)”,疾病、痛苦。《书·康诰》:“呜呼,小子封,恫瘝乃身,敬哉!”孔安国传:“恫,痛;瘝,病。治民务除恶政,当如痛病在汝身欲去之,敬行我言!”古籍中没有见到“鳏”用为病的例证。418 戮(lù):本义为杀戮,引申为羞辱。郝懿行义疏:“戮者,辱之病。”《左传·文公六年》:“夷之搜,贾季戮臾骈。臾骈之人欲尽杀贾氏以报焉。臾骈曰:'不可。’”《国语·晋语七》:“公谓羊舌赤曰:'寡人属诸侯,魏绛戮寡人之弟,为我勿失。’”韦昭注:“戮,辱也。”419 癙(shǔ):忧郁成疾。邢昺疏引孙炎云:“癙者,畏之病也。”《诗·小雅·正月》:“哀我小心,癙忧以痒。”癙忧,郁闷忧愁。《淮南子·说山训》:“狸头愈鼠,鸡头已瘘。”刘文典集解:“鼠即癙字。”420图片
(luán):积忧成病,肌体消瘦。《诗·桧风·素冠》:“庶见素冠兮,棘人栾栾兮。”毛传:“栾栾,瘦貌。”《说文解字·肉部》“脔,臞也”段玉裁注:“毛诗传曰:栾栾,瘦瘠貌。盖或三家诗有作脔,从正字;毛作栾,从假借字。”古籍中没有见到“图片
”用为忧病瘦瘠的例证。421图片
(lǐ):忧病。《诗·大雅·云汉》:“瞻卬昊天,云如何里。”陆德明释文:“里如字,忧也。本亦作图片
。《尔雅》作悝,并同。王(肃)曰:'图片
,病也。’”422 痒(yáng):忧思成疾。《诗·小雅·正月》:“哀我小心,癙忧以痒。”毛传:“癙、痒,皆病也。”汉扬雄《百官箴·宗正箴》:“陵迟衰微,姬卒以痒。”423 疧(qí):病不止。《诗·小雅·无将大车》:“无思百忧,只自疧兮。”毛传:“疧,病也。”424 疵(cī):小毛病。《素问·本病论》:“民病温疫,疵发风生。”《韩非子·大体》:“不吹毛而求小疵,不洗垢而察难知。”425 闵(mǐn):本义为吊唁,引申有病、病危的意思。《荀子·礼论》:“图片
纩听息之时,则夫忠臣孝子亦知其闵已,然而殡敛之具未有求也。”俞樾《诸子平议·荀子三》:“亦知其闵已,犹言亦知其病已。病,谓疾甚也。”426 逐:通“轴”,疾病。郝懿行义疏:“逐者,通作轴。”《诗·卫风·考槃》:“考槃在陆,硕人之轴。”郑玄笺:“轴,病也。”古籍中没有见到“逐”用为疾病的例证。427 疚(jiù):久病、病患。《诗·小雅·杕杜》:“匪载匪来,忧心孔疚。”郑玄笺:“疚,病也。君子至期不装载,意不为来。我念之,忧心甚病。”《韩非子·显学》:“与人相若也,无饥馑疾疚祸罪之殃独以贫穷者,非侈则墯也。”428 痗(mèi):忧病。《诗·卫风·伯兮》:“愿言思伯,使我心痗。”毛传:“痗,病也。”429 瘥(cuó):疫病、小病。《诗·小雅·节南山》:“天方荐瘥,丧乱弘多。”郑玄笺:“天气方今又重以疫病。”唐刘禹锡《代淮南杜相公论新罗请广利方》:“搜方技之秘要,拯生灵之夭瘥。”430 痱(féi):中风病。《灵枢经·热病》:“痱之为病也,身无痛者,四肢不收,智乱不甚,其言微知,可治;甚者不能言,不可治也。”《史记·魏其武安侯列传》:“魏其良久乃闻,闻即恚,病痱,不食欲死。”司马贞索隐:“痱,风病也。”431图片
(dǎn):因劳致病。《诗·大雅·板》:“上帝板板,下民卒瘅。”《礼记·缁衣》引“瘅”作“图片
”,郑玄注:“图片
,病也。”孔颖达疏:“言君上邪辟,下民尽皆困病。”432 瘵(zhài):病。《诗·大雅·瞻卬》:“邦靡有定,士民其瘵。”毛传:“瘵,病。”唐李白《为吴王谢责赴行在迟滞表》:“然臣年过耳顺,风瘵日加。锋镝残骸,劣有余喘。”433 瘼(mò):病痛、疾苦。《诗·小雅·四月》:“乱离瘼矣,爰其适归。”毛传:“瘼,病。”《三国志·蜀书·马超传》:“以君信著北土,威武并昭,是以委任授君,抗扬虓虎,兼董万里,求民之瘼。”434图片
(jì):病、生病。《礼记·玉藻》:“亲图片
色容不盛此孝子之疏节也。”郑玄注:“图片
,病也。”【译文】痡是疲倦、劳累,瘏是疲病、困乏,虺颓是疲极生病的样子,玄黄是生病的样子,劬劳是劳累、劳苦,咎是凶、灾祸,图片
是疾病,瘽是因劳成疾,瘉是病、灾难,鳏(瘝)是疾病、痛苦,戮是羞辱,癙是忧郁成疾,图片
是积忧成病,图片
是忧病,痒是忧思成疾,疧是病不止,疵是小毛病,闵是病、病危,逐(轴)是疾病,疚是久病、病患,痗是忧病,瘥是疫病、小病,痱是中风病,图片
是因劳致病,瘵是病,瘼是病痛、疾苦,图片
是病、生病:它们有疾病、困苦或者凶祸、羞辱的意思,所以用病来解释。 1.078 恙435、写436、悝437、盱438、繇439、惨440、恤441、罹442,忧也。【注释】435 恙(yànɡ):忧虑。《史记·平津侯主父列传》:“君不幸罹霜露之病,何恙不已?”司马贞索隐:“恙,忧也。言罹霜露寒凉之疾,轻,何忧于病不止?”436 写:通“鼠(癙)”,忧郁。郭璞注:“写,有忧者思散写也。”郝懿行义疏:“写者,今未详。”以为郭璞注“盖失其义也”,引马瑞辰曰:“《管子·白心篇》云:'卧名利者写生危。’写当训忧,谓寝息于名利,必多危险,故忧生危。”王引之《经义述闻·尔雅上》:“写当读为鼠。《小雅·雨无正篇》:'鼠思泣血。’笺曰:'鼠,忧也。’义本《尔雅》也。郑所见本盖作鼠,故据以释经耳……字或作癙。”参见1.077条。437 悝(kuī):本义为嘲谑,引申有忧伤的意思。《广韵·止韵》:“悝,忧也。《诗》云:'悠悠我悝。’”今通行本《诗·小雅·十月之交》“悝”作“里”。438 盱(xū):通“图片
(xū)”,忧愁。《诗·小雅·都人士》:“我不见兮,云何盱矣。”郑玄笺:“盱,病也。思之甚,云何乎,我今已病也。”郝懿行义疏:“病与忧义亦同也。”439 繇(yáo):通“摇”,忧惧。《诗·王风·黍离》:“行迈靡靡,中心摇摇。”毛传:“摇摇,忧无所愬。”古籍中没有见到“繇”用为忧惧的例证,也没有见到“摇”单用为忧惧的例证。440 惨:本义为狠毒、凶恶,引申有忧愁、凄惨的意思。《诗·陈风·月出》:“月出照兮,佼人燎兮,舒夭绍兮,劳心惨兮。”陆德明释文:“惨,忧也。”唐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醉不成欢惨将别,别时茫茫江浸月。”441 恤:忧虑、忧患。《易·晋》:“失得勿恤,往吉无不利。”孔颖达疏:“失之与得,不须忧恤。”《国语·晋语一》:“君欲勿恤,其可乎?若大难至而恤之,其何及矣。”韦昭注:“恤,忧也。”442 罹(lí):忧患、忧惧。《书·酒诰》:“辜在商邑,越殷国灭无罹。”孔安国传:“纣聚罪人在都邑而任之,于殷国灭亡无忧惧。《诗·王风·兔爰》:“我生之后,逢此百罹。”毛传:“罹,忧。”【译文】恙是忧虑,写(鼠)是忧郁,悝是忧伤,盱(图片
)是忧愁,繇(摇)是忧惧,惨是忧愁、凄惨,恤是忧虑、忧患,罹是忧患、忧惧:它们都有忧愁的意思。 1.079 伦443、勚444、卭445、敕446、勤、愉447、庸448、瘅449,劳也。【注释】443 伦:劳苦。邢昺疏:“伦者,理也。治理事务者必劳。”以“劳”释“伦”各家有不同说法。王引之《经义述闻·尔雅上》:“伦与熏通。《淮南子·精神篇》:'人之耳目,曷能久熏劳而不息乎?’是熏为劳苦之劳。”古籍中没有见到“伦”用为劳苦的例证。444 勚(yì):辛劳。《诗·小雅·雨无正》:“正大夫离居,莫知我勚。”毛传:“勚,劳也。”唐戴叔伦《南野》:“身勚竟亡疲,团团欣在目。”445 卭(qiónɡ):辛劳。《礼记·缁衣》:“《小雅》曰:'匪其止共,惟王之卭。’”郑玄注:“卭,劳也。言臣不止于恭敬其职,惟使王之劳。此臣使君劳之诗也。”今本《诗·小雅·巧言》郑玄笺:“邛,病也。”446 敕(chì):本义为栽插,引申为劳苦。邢昺疏:“敕者,相约敕也,亦为劳苦。”古籍中没有见到“敕”用为劳苦的例证。447 愉(yǔ):劳困而病。邢昺疏:“谓劳苦也。”王引之《经义述闻·尔雅上》:“愉之言瘉也。上文曰:'瘉,病也。’凡劳与病事相类。”古籍中没有见到“愉”用为劳困而病的例证。448 庸:本义为用,引申为功劳、功勋,再引申为劳苦。《诗·王风·兔爰》:“我生之初,尚无庸;我生之后,逢此百凶。”郑玄笺:“庸,劳也。”449 瘅(dǎn):因劳致病。《诗·大雅·板》:“上帝板板,下民卒瘅。”毛传:“瘅,病也。”【译文】伦是劳苦,勚、卭是辛劳,敕是劳苦,勤是勤劳、劳苦,愉是劳困而病,庸是劳苦,瘅是因劳致病:它们都有劳苦、勤劳的意思。 1.080 劳、来450、强451、事452、谓453、翦454、篲455,勤也。【注释】450 来(lài):勤勉。《诗·小雅·大东》:“东人之子,职劳不来。”毛传:“来,勤也。”郑玄笺:“东人劳苦而不见谓勤。”451 强(qiǎnɡ):勉力、勤勉。《墨子·天志中》:“上强听治,则国家治矣;下强从事,则财用足矣。”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君如彼何哉?强为善而已矣。”452 事:本义为官职、职务,引申有治理、任事的意思,再引申有勤劳、劳苦的意思。《论语·颜渊》:“先事后得,非崇德与?”孔安国注:“先劳于事,然后得报。”453 谓:本义为评论,引申有劝勉、使令的意思,再引申为尽心竭力。《晏子春秋·内篇谏下》:“古者之为宫室也,足乎以便生,不以为奢侈也,故节于身谓于民。”此句“谓”各说不一,王念孙《读书杂志·晏子春秋第一》:“谓当为调,形相似而误也。”454 翦(jiǎn):本义为羽初生如剪一样齐整,引申有修剪的意思,再引申为勤劳。郝懿行义疏:“翦者,犹言前也进也。前进皆有勤意。”古籍中没有见到“翦”用为勤劳的例证。455 篲(huì):本义为扫帚,引申为扫、拂。枚乘《七发》:“凌赤岸,篲扶桑,横奔似雷行。”郝懿行义疏:“篲谓洒扫之勤也。”古籍中没有见到“篲”用为勤劳的例证。【译文】劳是劳苦、勤劳,来是勤勉,强是勉力、勤勉,事是勤劳、劳苦,谓是尽心竭力,翦是勤劳,篲是扫、拂:它们都有勤劳、劳苦的意思。 1.081 悠456、伤457、忧,思也。【注释】456 悠:忧思。《诗·周南·关雎》:“悠哉悠哉,辗转反侧。”毛传:“悠,思也。”南朝梁江淹《杂体诗三十首》之三十:“西北秋风至,楚客心悠哉。”457 伤:本义为创伤,引申为忧思、悲伤。《诗·周南·卷耳》:“我姑酌彼兕觥,维以不永伤。”毛传:“伤,思也。”宋柳永《雨霖铃》:“多情自古伤离别,更那堪,冷落清秋节。”【译文】悠是忧思,伤是忧思、悲伤,忧是忧愁、忧虑:它们都有忧思、忧伤的意思。 1.082 怀、惟458、虑459、愿460、念、惄461,思也。【注释】458 惟:思考、思念。《诗·大雅·生民》:“载谋载惟,取萧祭脂。”郑玄笺:“惟,思也。”《汉书·邹阳传》:“愿大王留意详惟之。”颜师古注:“惟,思也。”459 虑:本义为计议、谋划,引申为思考、考虑。《论语·卫灵公》:“人无远虑,必有近忧。”《史记·司马相如列传》:“兴必虑衰,安必思危。”460 愿:本义为愿望、心愿,引申为思念。《诗·卫风·伯兮》:“其雨其雨,杲杲出日。愿言思伯,甘心首疾。”郑玄笺:“愿,念也。”461 惄(nì):忧思、忧伤。《诗·周南·汝坟》:“未见君子,惄如调饥。”郑玄笺:“惄,思也。未见君子之时,如朝饥之思食。”调(zhōu),通“朝”,早晨。【译文】怀是怀念、思念,惟是思考、思念,虑是思考、考虑,愿是思念,念是思念、怀念,惄是忧思、忧伤:它们都有思念、思虑的意思。 1.083 禄462、祉463、履464、戬465、祓466、禧467、禠468、祜469,福也。【注释】462 禄:福。《诗·大雅·既醉》:“其胤维何,天被尔禄。”毛传:“禄,福也。”《隋书·音乐志中》:“降斯百禄,惟响惟应。”百禄,多福。463 祉(zhǐ):福。《诗·小雅·六月》:“吉甫燕喜,既多受祉。”毛传:“祉,福也。”南朝梁任昉《<王文宪集>序》:“信乃昴宿垂芒,德精降祉。”德精,德星,古人认为国有道有福或有贤人出现,则德星现。降祉,赐福。464 履:通“釐(xī)”,福禄。《诗·周南·樛木》:“乐只君子,福履绥之。”毛传:“履,禄。”郑玄笺:“使为福禄所安。”465 戬(jiǎn):本义为剪灭,引申有幸福、吉祥的意思。《诗·小雅·天保》:“天保定尔,俾尔戬谷。”毛传:“戬,福。谷,禄。”《隋书·音乐志下》:“方凭戬福,伫咏丰年。”466 祓(fú):福。《方言》卷七:“福禄谓之祓戬。”《诗·大雅·卷阿》:“茀禄尔康矣。”郑玄笺:“茀,福。”郭璞注引作“祓禄康矣”。467 禧(xǐ):幸福、吉祥。《全隋诗·先农歌·图片
夏》:“恭神务穑,受禧降祉。”宋陶弼《皇陵庙》:“楚民亡水旱,箫鼓谢神禧。”468 禠(sī):福。《文选·张衡<思玄赋>》:“汤蠲体以祷祈兮,蒙庬禠以拯民。”庬(mánɡ)禠,大福。469 祜(hù):厚福、大福。邢昺疏:“祜者,福厚也。”《诗·小雅·信南山》:“曾孙寿考,受天之祜。”《汉书·礼乐志》:“垂惠恩,鸿祜休。”颜师古注:“祜,福也。休,美也。”【译文】禄、祉是福,履(釐)是福禄,戬是幸福、吉祥,祓是福,禧是幸福、吉祥,禠是福,祜是厚福、大福:它们都有幸福、吉祥的意思。 1.084 禋470、祀、祠471、蒸472、尝473、禴474,祭也。【注释】470 禋(yīn):祭名。升烟祭天。《周礼·春官·大宗伯》:“以禋祀祀昊天上帝。”郑玄注:“禋之言烟。周人尚臭,烟,气之臭闻者……三祀皆积柴实牲体焉,或有玉帛,燔燎而升烟,所以报阳也。”471 祠:祭名。春祭。《诗·小雅·天保》:“禴祠烝尝。”毛传:“春曰祠,夏曰禴,秋曰尝,冬曰烝。”《周礼·春官·司尊彝》:“春祠夏禴,祼用鸡彝鸟彝。”鸡彝,刻画鸡形图饰的祭器。鸟彝,刻有凤鸟图案的祭器。472 蒸:同“烝”,祭名。冬祭。《国语·鲁语上》:“夏父弗忌为宗,蒸将跻僖公。”韦昭注:“凡祭祀……冬曰蒸。”473 尝:本义为辨别滋味,引申为祭名,指秋祭。《左传·桓公五年》:“始杀而尝,闭蛰而烝。”汉董仲舒《春秋繁露·四祭》:“四祭者,因四时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。故春曰祠,夏曰礿,秋曰尝,冬曰蒸……尝者,以七月尝黍稷也。”474 禴(yuè):同“礿”,祭名。夏祭。《易·萃》:“孚乃利用禴。”王弼注:“禴,殷者祭名也,四时祭之省者也。”《诗·小雅·天保》:“禴祠烝尝,于公先王。”毛传:“夏曰禴。”【译文】禋是祭名,升烟祭天;祀是永久祭祀;祠是祭名,春祭;蒸是祭名,冬祭;尝是祭名,秋祭;禴是祭名,夏祭:它们都有祭祀的意思。 1.085 俨475、恪476、祗477、翼478、图片
479、恭、钦480、寅481、熯482,敬也。【注释】475 俨(yǎn):本义为昂头,引申为庄重、恭敬。《礼记·曲礼上》:“毋不敬,俨若思。”郑玄注:“俨,矜庄貌。”《楚辞·离骚》:“汤禹俨而求合兮,挚皋繇而能调。”王逸注:“俨,敬也。”476 恪(kè):恭敬。《书·盘庚上》:“先王有服,恪谨天命。”孔安国传:“敬谨天命。”《诗·商颂·那》:“温恭朝夕,执事有恪。”毛传:“恪,敬也。”477 祗(zhī):恭敬。《诗·商颂·长发》:“昭假迟迟,上帝是祗。”《左传·僖公三十三年》:“父不慈,子不祗,兄不友,弟不共,不相及也。”478 翼:本义为翅膀,引申有奉戴的意思,再引申为恭敬。《诗·小雅·六月》:“有严有翼,共武之服。”毛传:“翼,敬也。”《国语·周语下》:“夫道成命者,而称昊天,翼其上也。”韦昭注:“翼,敬也。”479图片
(yīn):通“禋”,敬。郝懿行义疏:“图片
者,禋之假音也。《诗》:'克禋克祀。’毛传:'禋,敬也。’”古籍中没有见到“图片
”用为敬的例证。480 钦:本义为疲倦时打哈欠的样子,引申有恭敬、敬肃的意思。清徐灏《说文解字注笺·欠部》:“钦,戴侗曰:'屏气钦敛之貌。’引之为钦敬。”《书·尧典》:“曰若稽古帝尧,曰放勋,钦明文思安安,允恭克让,光被四表,格于上下。”孔安国传:“钦,敬也。”陆德明释文引马融曰:“威仪表备谓之钦,照临四方谓之明。”481 寅(yín):甲骨文为矢形图片
,引申有前进的意思,再引申为恭敬。《书·尧典》:“分命羲仲,宅嵎夷曰旸谷,寅宾出日。”孔颖达疏:“恭敬导引将出之日。”参见1.053条。482 熯(rǎn):恭敬。《诗·小雅·楚茨》:“我孔熯矣,式礼莫愆。”孔颖达疏:“言我孝子甚能恭敬矣。”【译文】俨是庄重、恭敬,恪、祗、翼是恭敬,图片
(禋)是敬,恭是恭敬,钦是恭敬、敬肃,寅、熯是恭敬:它们都有恭敬的意思。 1.086 朝、旦、夙483、晨、晙484,早也。【注释】483 夙(sù):早晨。《书·旅獒》:“夙夜罔或不勤,不矜细行,终累大德。”孔安国传:“言当早起夜寐。”《诗·齐风·东方未明》:“折柳樊圃,狂夫瞿瞿。不能辰夜,不夙则莫。”484 晙(jùn):早、黎明。郝懿行义疏:“晙者,浚之或体也。《书》'夙夜浚明有家’,《史记·夏纪》作'蚤夜翊明有家’……《史记》训浚为翊,是翊、浚训明。”蚤,通“早”。【译文】朝是早晨,旦是清晨、早晨,夙是早晨,晨是天亮、日出时,晙是早、黎明:它们都有早晨、清晨的意思。 1.087图片
485、竢486、替487、戾488、厎489、止、徯490,待也491。【注释】485图片
(xū):站着等待。后作“须”。《汉书·翟方进传》:“又出逢帝舅成都侯商道路,下车立,图片
过,乃就车。”颜师古注:“图片
,待也。”486 竢(sì):等待。《汉书·贾谊传》:“恭承嘉惠兮,竢罪长沙。”颜师古注:“竢,古俟字。俟,待也。”唐韩愈《唐故江南西道观察使……王公神道碑铭》:“虚位而竢,奄忽滔滔。”487 替:本义为废弃、废除,引申有停止的意思。《庄子·则阳》:“夫圣人未始有天,未始有人,未始有始,未始有物,与世偕行而不替。”488 戾(lì):本义为弯曲,引申有到、到达的意思,再引申为安定、止息。《书·康诰》:“今惟民不静,未戾厥心。”孔安国传:“未定其心。”《文选·何晏<景福殿赋>》:“且许昌者,乃大运之攸戾。”李周翰注:“戾,止也。”489 厎(dǐ):本义为质地细腻的磨刀石,引申有止、终止的意思。《诗·小雅·小旻》:“我视谋犹,伊于胡厎。”郑玄笺:“厎,至也……我视今君臣之谋道,往行之将何所至乎?”清王士禛《二十四泉草堂诗序》:“无惑乎举世相率于声利媕媚之途,而不知所厎也。”490 徯(xī):等待。《书·仲虺之诰》:“徯予后,后来其苏。”孔安国传:“待我君来,其可苏息。”清王夫之《宋论·孝宗》:“其仅免于死亡者,循墙而走,不敢有所激扬,以徯国家他日干城之用。”491 待:等待。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:“多行不义必自毙,子姑待之。”引申为止、留住。《论语·微子》:“齐景公待孔子。”邢昺疏:“景公止孔子。”【译文】是站着等待,竢是等待,替是停止,戾是安定、止息,厎是止、终止,止是停止、终止,徯是等待:它们有等待或者止息、终止的意思,所以用待来解释。 1.088 噊492、几493、烖494、殆495,危也。【注释】492 噊(yù):同“谲”,诡诈。《说文解字·口部》:“噊,危也。”王引之《经义述闻·尔雅上》:“危有二义:一为危险之危,几、烖、殆是也;一为诡诈之诡,噊是也。”古籍中没有见到“噊”用为诡诈的例证。493 几(jī):比喻为事物的迹象、先兆,引申有危机、危险的意思。《书·顾命》:“呜呼,疾大渐,惟几,病日臻。”孔安国传:“自叹其疾大进,笃,惟危殆。”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:“利人之几,而安人之乱,以为己荣,何以丰财?”杜预注:“几,危也。”494 烖(zāi):同“灾”,灾祸。《周礼·秋官·小行人》:“若国有祸烖,则令哀吊之。”495 殆:危亡、危险。《诗·小雅·正月》:“民今方殆,视天梦梦。”郑玄笺:“方,且也。民今且危亡。”《史记·仲尼弟子列传》:“有报人之志,使人知之,殆也。”【译文】噊是诡诈,几是危机、危险,烖是灾祸,殆是危亡、危险:它们都有诡诈或者危险、灾祸的意思,所以用危来解释。 1.089图片
496,汽也497。【注释】496图片
(qí):近。郝懿行义疏:“图片
即几也。又训汽者,汽,近也。”近代以前古籍中没有见到“图片
”用为近的例证。章炳麟《訄书·族志》:“繇轩辕以至孔氏,图片
二千年,其名子姓者至于百姓千品万官亿丑,非其类者,又安所容其趾乎?”497 汽(qì):接近、差不多。《说文解字·水部》:“汽,水涸也……或曰泣下。《诗》曰:'汽可小康。’”今本《诗·大雅·民劳》“汽”作“汔”。郑玄笺:“汔,几也。”【译文】图片
有接近的意思。 1.090 治498、肆499、古,故也500。【注释】498 治:本义为治理,引申为作为、做事。郝懿行义疏:“治与事声义近……事训治,治亦训事,事即故字之训。”《诗·邶风·绿衣》:“绿兮丝兮,女所治兮。”郑玄笺:“先染丝,后制衣,皆女之所治为也。”明陶宗仪《辍耕录》卷十二:“晨起,独先盥栉,适父母所,问安毕,佐诸母具食饮,退治女工。”499 肆:本义为处死刑后陈尸示众,引申有奋力做事的意思。《墨子·兼爱下》:“而有道肆相教诲。”孙诒让间诂:“言勤力相教诲。”晋陶潜《桃花源》诗:“相命肆农耕,日入从所憩。”又引申有故、所以的意思。《诗·大雅·思齐》:“不显亦临,无射亦保,肆戎疾不殄,烈假不瑕。”肆戎疾不殄,所以大病不灭。500 故:本义为原因、原故,引申为事、事情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》:“昭伯问家故,尽对。”杜预注:“故,事也。”又引申有古、古代的意思。《庄子·秋水》:“证向今故。”郭象注:“向,明也。今故,犹古今。”证向(xiànɡ)今故,证验并明察古往今来的各种情况。又引申有所以、因此的意思。《论语·先进》:“求也退,故进之;由也兼人,故退之。”【译文】治是作为、做事;肆是奋力做事,又是故、所以;古是古代、往昔:它们有事、事情,古代、往昔或者所以、因此的意思,所以用故来解释。 1.091 肆、故,今也501。【注释】501 今:本义为现在,引申有故、所以的意思。王引之《经义述闻·尔雅上》:“故训为今,今亦可训为故。《甘誓》曰:'天用剿决其命,今予惟共行天之罚。’言故予惟其行天之罚也。《汤誓》曰:'夏德若兹,今朕必往。’言故朕必往也。”【译文】肆是故、所以,故是所以、因此:它们都有所以、因此的意思。 1.092 惇502、亶503、祜504、笃、图片
505、仍506、肶507、埤508、竺509、腹510,厚也。【注释】502 惇(dūn):敦厚、诚实。《书·舜典》:“柔远能迩,惇德允元。”孔安国传:“惇,厚也。”《汉书·成帝纪》:“其与部刺史举惇朴逊让有行义者各一人。”503 亶(dǎn):本义为仓廪谷物多,引申为笃厚、忠厚。《国语·周语下》引《诗·周颂·昊天有成命》:“于缉熙,亶厥心,肆其靖之。”韦昭注:“亶,厚也。”今本《诗·周颂·昊天有成命》“亶”作“单”。毛传:“单,厚。”504 祜(hù):厚福、大福。邢昺疏:“祜者,福厚也。”《诗·小雅·信南山》:“曾孙寿考,受天之祜。”《汉书·礼乐志》:“垂惠恩,鸿祜休。”颜师古注:“祜,福也。休,美也。”505图片
(qiān):本义为固、使牢固,引申为厚。郝懿行义疏:“图片
者,上文云固也,又训厚者,图片
之为言坚也,又言腆也。腆训丰满,坚训密致,皆有厚意,故又训厚矣。”古籍中没有见到“图片
”用为厚的例证。506 仍:本义为依照、沿袭,引申为重复、频仍。《国语·周语下》:“晋仍无道而鲜胄,其将失之矣。”韦昭注:“仍,数也。”《汉书·元帝纪》:“百姓仍遭凶阨,无以相振。”颜师古注:“仍,频也。”507 肶(pí):本义为牛胃,引申有厚赐的意思。《诗·小雅·采菽》:“乐只君子,福禄膍之。”陆德明释文:“膍,厚也。《韩诗》作肶。”孔颖达疏:“以礼乐乐是君子,诸侯又以福禄厚赐之。”508 埤(pí):增加、增厚。《诗·邶风·北门》:“王事适我,政事一埤益我。”毛传:“埤,厚也。”南朝宋鲍照《登大雷岸与妹书》:“削长埤短,可数百里。”509 竺(dǔ):后作“笃”,笃厚。《书·微子之命》:“予嘉乃德,曰笃不忘。”陆德明释文:“笃,本又作竺。”510 腹:坚厚。《礼记·月令》:“(季冬之月)冰方盛,水泽腹坚,命取冰。”郑玄注:“腹,厚也。”【译文】惇是敦厚、诚实,亶是笃厚、忠厚,祜是厚福、大福,笃是丰厚、敦厚,图片
是厚,仍是重复、频仍,肶是厚赐,埤是增加、增厚,竺是笃厚,腹是坚厚:它们都有丰厚、厚多的意思。 1.093 载511、谟512、食513、诈,伪也514。【注释】511 载(zài):本义为乘坐,引申有为、施行的意思。《书·皋陶谟》:“亦言其人有德,乃言曰,载采采。”孔安国传:“载,行。采,事也。”《汉书·曹参传》:“曹参代之,守而勿失。载其清靖,民以宁壹。”王先谦补注引王念孙曰:“载,行也,谓行其清靖之治也。”512 谟(mó):本义为计谋、谋略,引申为谋划、谋虑。《庄子·大宗师》:“古之真人,不逆寡,不雄成,不谟士。”谟士,谋虑事情。士,通“事”。唐元稹《连昌宫词》:“老翁此意深望幸,努力庙谟休用兵。”513 食(shí):本义为饭食,引申为吃,再引申为作为、有为。《左传·哀公元年》:“克而弗取,将又存之,违天而长寇雠,后虽悔之,不可食已。”王引之《经义述闻·尔雅上》:“哀元年《左传》曰……'不可食’,不可为也。”又引申为虚伪、作假。《逸周书·皇门》:“媚夫有迩无远,乃食盖善夫。”孔晁注:“食,为也。”郝懿行义疏:“《书》意盖言佞媚之人,以饰诈作伪,掩盖善士。”514 伪:奸伪、虚假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从许子之道,相率而为伪者也,恶能治国家?”《淮南子·俶真训》:“是故神越者其言华,德荡者其行伪。”又引申为人为。《荀子·性恶》:“人之性恶,其善者伪也。”汉王充《论衡·明雩》:“天至贤矣,时未当雨,伪请求之,故妄下其雨,人君听请之类也。”【译文】载是为、施行;谟是谋划、谋虑;食是作为、有为,又是虚伪、作假;诈是欺诈、作假:它们有人为、作为或者欺诈、虚假的意思,所以用伪来解释。 1.094 话、猷515、载516、行517、讹518,言也。【注释】515 猷(yóu):本义为谋划、计划,引申有言、谈的意思。郭璞注:“猷者,道。道亦言也。”古籍中没有见到“猷”用为言、谈的例证。516 载:本义为乘坐,音zài;引申有记载的意思,音zǎi;再引申为册籍。册籍为书面语言。《书·洛诰》:“惟命曰:'汝受命笃弼,丕视功载,乃汝其悉自教工。’”功载,记功的册籍。517 行:本义为道路,音háng;引申有行事的意思;再引申为言说,音xíng。郭璞注:“今江东通谓语为行。”古籍中没有见到“行”用为语的例证。518 讹(é):本义为讹误、错谬,引申为谣言。《诗·小雅·沔水》:“民之讹言,宁莫之惩。”郑玄笺:“讹,伪也。”韩愈《送穷文》:“凡此五鬼,为吾五患,饥我寒我,兴讹造讪。”【译文】话是言语,猷是言、谈,载是册籍书面语言,行是言说,讹是谣言:它们都有言语的意思。 1.095 遘519、逢,遇也。【注释】519 遘(gòu):遇见、遭遇。《书·金縢》:“惟尔元孙某,遘励虐疾。”陆德明释文:“遘,遇也。”晋潘岳《寡妇赋》:“何遭命之奇薄兮,遘天祸之未悔。”【译文】遘是遇见、遭遇,逢是碰见、遭遇:它们都有遇见、遭遇的意思。 1.096 遘、逢、遇,遻也520。【注释】520 遻(wǔ):碰到、遇见。《庄子·达生》:“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,是故遻物而不慑。”《后汉书·张衡传》:“幸二八之遻虞兮,喜傅说之生殷。”李贤注:“二八,八元、八恺也。遻,遇也。”【译文】遘是遇见、遭遇,逢是碰见,遇是遇见:它们都有碰到、遇见的意思。 1.097 遘、逢、遇、遻,见也521。【注释】521 遘、逢、遇、遻(wǔ),见也:郭璞注:“行而相值,即见。”【译文】遘是遇见、遭遇,逢是碰见,遇是遇见,遻是踫到、遇见:它们都有见到的意思。 1.098 显522、昭523、觐524、钊525、觌526,见也。【注释】522 显:本义为头明饰,指冕服采饰之类,引申有显露的意思,再引申为看见。《诗·周颂·敬之》:“敬之敬之,天维显思。”毛传:“显,见。”523 昭:本义为光明,引申为显示、显现。《诗·大雅·文王》:“文王在上,于昭于天。”毛传:“昭,见也。”郑玄笺:“文王初为西伯,有功于民,其德著见于天。”524 觐:本义为古代诸侯秋季朝见天子,泛指朝见帝王,再引申为见、会见。《书·舜典》:“既月,乃日觐四岳群牧。”孔安国传:“觐,见。”《左传·昭公十六年》:“宣子私觐于子产,以玉与马,曰:'子命起舍夫玉,是赐我玉而免吾死也,敢不藉手以拜?’”郝懿行义疏:“《尔雅》之觐与《周礼》异,凡见皆称觐。”525 钊(zhāo):引见。郭璞注:“《逸周书》曰:'钊我周王。’”郝懿行义疏:“梅《书》作'昭我周王’,《孟子》作'绍我周王’,赵岐注以为愿见周王,《孟子》所引必《书》之真古文,梅作昭,郭作钊,盖皆绍之假借。绍有介绍之义,与见义近。”梅《书》,指东晋梅赜所上古文《尚书》。526 觌(dí):见、相见。《易·丰》:“窥其户,阒其无人,三岁不觌。”阒(qù),空寂。《春秋·庄公二十四年》:“八月丁丑,夫人姜氏入。戊寅,大夫宗妇觌,用币。”【译文】显是看见,昭是显示、显现,觐是见、会见,钊是引见,觌是见、相见:它们有看见或者显现的意思,所以用见来解释。 1.099 监527、瞻528、临529、涖530、图片
531、相532,视也。【注释】527 监:古人用来照视自己的镜子,引申为照视。《书·酒诰》:“人无于水监,当于民监。”孔安国传:“视水见己形,视民行事见吉凶。”528 瞻:瞻仰、敬视。《诗·大雅·桑柔》:“维此惠君,民人所瞻。”唐韩愈《处州孔子庙碑》:“像图孔肖,咸在斯堂;以瞻以仪,俾不惑忘。”529 临:居上视下。《诗·大雅·大明》:“上帝临女,无贰尔心。”郑玄笺:“临,视也。”女,汝,你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不临深溪,不知地之厚也。”530 涖(lì):临视。《周礼·地官·乡师》:“及窆,执斧以涖匠师。”郑玄注:“涖,谓临视也。”《周礼·春官·大宗伯》:“凡祀大神,享大鬼,祭大示,帅执事而卜日宿,视涤濯,涖玉鬯。”郑玄注:“涖,视也。”531图片
(tiào):同“眺”,远视、向远处看。《集韵·筱韵》:“图片
,远视。”《后汉书·张衡传》:“流目图片
夫衡阿兮,睹有黎之圮坟。”。532 相(xiànɡ):省视、察看。《书·盘庚上》:“相时图片
民,犹胥顾于箴言。”陆德明释文:“相,马(融)云:'视也。’”相时图片
(xiān)民,看这小民。时,这。《史记·周本纪》:“及为成人,遂好耕农,相地之宜,宜谷则稼穑矣。”【译文】监是照视,瞻是瞻仰、敬视,临是居上视下,涖是临视,图片
是远视,相是省视、察看:它们都有细看、察看的意思。 1.100 鞠533、讻534、溢,盈也。【注释】533 鞠(jū):古代一种革制的皮球,引申有盈多的意思。《诗·小雅·节南山》:“昊天不佣,降此鞠讻。”毛传:“鞠,盈。”郑玄笺:“盈犹多也。”534 讻:阮元校“讻”为衍文,“此殆因郭璞注引《诗》'降此鞠讻’,正文遂衍'讻’字”。【译文】鞠是盈多,溢是水满而流出:它们都有盈满的意思。 1.101 孔535、魄536、哉537、延538、虚539、无540、之541、言542,间也。【注释】535 孔:孔洞。《列子·仲尼》:“子心六孔流通,一孔不达。”《墨子·备城门》:“客至,诸门户皆令凿而幂孔。”幂(mì),覆盖,遮掩。536 魄:通“薄”,助词。黄侃音训:“魄为语词,则《诗》之薄也。”《诗·周南·芣苢》:“采采芣苢,薄言采之。”郭璞注:“间隙。”古籍中没有见到“魄”用为语词或者间隙的例证。537 哉:助词。《说文解字·口部》:“哉,言之间也。”郝懿行义疏:“哉字,经典以为语已之词,又为游衍之词,是皆为有间矣。”《诗·大雅·文王》:“亹亹文王,令闻不已。陈锡哉周,侯文王孙子。”朱熹集传:“哉,语辞。”538 延:本义为长行,引申有延及的意思,再引申为隧道、墓道。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:“若阙地及泉,隧而相见,其谁曰不然?”杜预注:“隧,若今延道。”郝懿行义疏:“延者,进之间也。”隧道、墓道是供进入的空间。539 虚:本义为空无所有,引申为洞孔、空隙。《淮南子·泛论训》:“若循虚而出入,则亦无能履也。”高诱注:“虚,孔窍也。”晋孙绰《游天台山赋》:“投刃皆虚,目牛无全。”540 无:本义为没有,引申为间隙。《老子》第十一章:“三十幅共一毂,当其无,有车之用。埏埴以为器,当其无,有器之用。凿户牖以为室,当其无,有室之用。”541 之:助词。《老子》第一章:“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”《荀子·劝学》:“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,则尊以遍矣,周于世矣。”方,仿效。542 言:助词。《诗·邶风·泉水》:“驾言出游,以写我忧。”【译文】孔是孔洞,魄(薄)、哉是助词,延是隧道、墓道,虚是洞孔、空隙,无是间隙,之、言是助词:它们有空间间隙或者语句间间隙的意思,所以用间来解释。 1.102 瘗543、幽544、隐、匿、蔽、窜545,微也546。【注释】543 瘗(yì):埋、埋藏:《诗·大雅·云汉》:“上下奠瘗,靡神不宗。”陆德明释文:“瘗,埋也。”《新唐书·魏徵传》:“大理卿马曙有犀铠数十首,惧而瘗之。”544 幽:隐蔽、隐微。《荀子·正论》:“好利多诈而危,权谋倾覆幽险而尽亡矣。”杨倞注:“幽险谓隐匿其情而凶虐难测也。”《后汉书·逸民传序》:“光武侧席幽人,求之若不及。”幽人,幽隐之人,隐士。545 窜:隐藏。《左传·定公四年》:“天诱其衷,致罚于楚,而君又窜之。”杜预注:“窜,匿也。”《国语·周语上》:“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,而自窜于戎翟之间。”韦昭注:“窜,匿也。”546 微:隐匿、隐藏。《书·洪范》:“图片
用昏不明,俊民用微,家用不宁。”孔安国传:“治图片
贤隐,国家乱。”《左传·哀公十六年》:“白公奔山而缢,其徒微之。”杜预注:“微,匿也。”【译文】瘗是埋、埋藏,幽是隐蔽、隐微,隐是隐蔽、隐藏,匿是隐藏、隐瞒,蔽是隐蔽、遮挡,窜是隐藏:它们都有隐匿、隐藏的意思。 1.103 讫、徽547、妥548、怀549、安、按550、替551、戾552、底553、厎554、尼555、定、曷556、遏,止也。【注释】547 徽:本义为绳索,引申为束缚、捆绑,再引申为止息。晋陆机《挽歌》之三:“悲风徽行轨,倾云结流蔼。”548 妥:安坐。郭璞注:“妥者,坐也。”郝懿行义疏:“妥者,下文与安并云'坐也’。安、坐二字俱有止义。”《仪礼·士相见礼》:“妥而后传言。”郑玄注:“妥,安坐也。”549 怀:郝懿行义疏:“怀者,思之止。”参见1.005条。550 按:本义为用手向下压,引申为控制、抑止。《诗·大雅·皇矣》:“爰整其旅,以按徂旅。”毛传:“按,止也。”《史记·绛侯周勃世家》:“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:'将军约,军中不得驱驰。’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。”551 替:停止。参见1.087条。552 戾:安定、止息。参见1.087条。553 底:本义为物体的下部,引申为停滞、止住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九年》:“处而不底,行而不流。”处而不底,安守而不停滞。《国语·晋语四》:“戾久将底,底著滞淫。”韦昭注:“底,止也。”554 厎(dǐ):止、终止。参见1.087条。555 尼(nì):停止、阻拦。《山海经·大荒北经》:“(相繇)食于九土,其所图片
所尼,即为源泽。”郭璞注:“图片
,呕,犹喷咤。尼,止也。”《墨子·号令》:“务色谩正,淫嚣不静,当路尼众,舍事后就,逾时不宁,其罪射。”556 曷(è):通“遏”,抑制、阻止。《诗·商颂·长发》:“如火烈烈,则莫我敢曷。”《汉书·刑法志》引“曷”作“遏”。颜师古注:“遏,止也。”【译文】讫是绝止、完毕,徽是止息,妥是安坐,怀是停止,安是安定、平静,按是控制、抑止,替是停止,戾是安定、止息,底是停滞、止住,厎是止、终止,尼是停止、阻拦,定是停止、止息,曷(遏)、遏是抑制、阻止:它们都有停止的意思。 1.104 豫557、射558,厌也。【注释】557 豫:厌烦、餍足。《庄子·应帝王》:“无名人曰:'去,汝鄙人也,何问之不豫也!’”不豫,不怕厌烦。《楚辞·九章·惜颂》:“行婞直而不豫兮,鲧功用而不就。”不豫,不知餍足。558 射:通“图片
(yì)”,厌弃。《诗·小雅·车舝》:“式燕且誉,好尔无射。”郑玄笺:“射,厌也……我爱好王无有厌也。”《诗·周颂·清庙》:“不显不承,无射于人斯。”【译文】豫是厌烦、餍足,射(图片
)是厌弃:它们有厌烦、餍足或者厌弃的意思,所以用厌来解释。 1.105 烈559、绩,业也。【注释】559 烈:本义为火势猛烈,引申为光明、辉煌,再引申为功业、业绩。《书·洛诰》:“公称丕显德,以予小子,扬文武烈。”孔安国传:“用我小子褒扬文武之业。”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群臣嘉德,祗诵圣烈,请刻之罘。”【译文】烈是功业、业绩,绩是功绩、事业:它们都有功业的意思。 1.106 绩、勋,功也560。【注释】560 绩、勋,功也:郭璞注:谓功劳也。【译文】绩是功业、业绩,勋是功勋、功劳:它们都有功劳的意思。 1.107 功、绩、质561、登562、平563、明564、考565、就,成也。【注释】561 质:本义为典当财物,引申有验实的意思,再引申有成就的意思。《礼记·曲礼上》:“疑事毋质。”郑玄注:“质,成也。”562 登:本义为登升,引申为实现、完成。《书·泰誓下》:“尔众士其尚迪果毅,以登乃辟。”孔安国传:“登,成也。成汝君之功。”《礼记·月令》:“(季春之月)蚕事既登,分茧称丝效功,以共郊庙之服,无有敢惰。”郑玄注:“登,成也。”563 平:本义为宁静、安舒,引申有平定、平息的意思,再引申有治成的意思。《书·大禹谟》:“地平天成。”孔安囯传:“水土治曰平。”《淮南子·时则训》:“审决狱,平词讼。”高诱注:“平,治也。”《列子·汤问》:“吾与汝毕力平险,指通豫南,达于汉阴,可乎?”《吕氏春秋·有始》:“知合知成,知离知生,则天地平矣。”高诱注:“平,成也。”564 明:本义为光明、明亮,引申有长成、成就的意思。《诗·周颂·臣工》:“于皇来牟,将受厥明。”王引之《经义述闻·尔雅上》:“暮春之时,麦已将熟,故云将受厥成。”来牟,大小麦的统称。565 考:本义为老、高寿,引申有落成、成就的意思。《诗·小雅·斯干序》:“斯干,宣王考室也。”毛传:“考,成也。”《礼记·礼运》:“礼义以为器,故事行有考也。”郑玄注:“考,成也。器利则事成。”【译文】功是功劳、功绩,绩是功业、业绩,质是成就,登是实现、完成,平是治成,明是长成、成就,考是落成、成就,就是成功、完成:它们有成绩或者成就、完成的意思,所以用成来解释。 1.108 梏566、梗567、较568、颋569、庭570、道571,直也。【注释】566 梏(jué):高大、正直。《礼记·缁衣》:“《诗》云:'有梏德行,四国顺之。’”郑玄注:“梏,大也,直也。”《礼记·射义》:“发而不失正鹄者。”郑玄注:“鹄之言梏也。梏,直也。言人正直乃能中也。”567 梗:本义为草木的枝、茎或根,引申有正直、耿直的意思。屈原《九章·橘颂》:“淑离不淫,梗其有理兮。”北魏杨衒之《洛阳伽蓝记·灵应寺》:“牧民之官,浮虎慕其清尘;执法之吏,埋轮谢其梗直。”568 较(jué):本义为车厢两旁板上的横木,引申有直的意思。《尚书大传》卷二:“觉兮较兮,吾大命格兮。”郑玄注:“觉兮,谓先知者;较兮,谓直道者。”《周礼·天官·司裘》“设其鹄”郑玄注:“亦取鹄之言较。较者,直也,射所以直己志。”569 颋(tǐnɡ):头挺直的样子,引申为正直。郝懿行义疏:“训直者,头容直也。”清徐鼒《小腆纪年附考》卷十一:“(张煌言)神骨清颋,豪迈不羁。”570 庭:通“廷”,挺直、正直。《诗·小雅·大田》:“既庭且硕,曾孙是若。”毛传:“庭,直也。”《文选·张衡<西京赋>》:“徒观其城郭之制,则旁开三门,参涂夷庭,方轨十二,街衢相经。”夷庭,平正,平直。571 道:本义为道路,引申为正直。《荀子·不苟》:“君子大心则敬天而道,小心则畏义而节。”汉刘向《说苑·修文》:“乐之动于内,使人易道而好良;乐之动于外,使人温恭而文雅。”王引之《经义述闻·尔雅上》:“易道即易直也。”【译文】梏是高大、正直,梗是正直、耿直,较是直,颋、庭(廷)是挺直、正直,道是正直:它们都有正直的意思。 1.109 密572、康573,静也。【注释】572 密:静默、宁静。参见1.031条。573 康:安乐、安宁。《诗·大雅·民劳》:“民亦劳止,汔可小康。”小康,稍安。《陈书·世祖纪》:“今元恶克殄,八表已康,兵戈静戢,息肩方在。”【译文】密是静默、宁静,康是安乐、安宁:它们都有安静的意思。 1.110 豫574、宁、绥575、康、柔576,安也。【注释】574 豫:安乐、安逸。《书·金縢》:“王有疾,弗豫。”《诗·小雅·白驹》:“尔公尔侯,逸豫无期。”575 绥(suī):甲骨文图片
从手抚女,有安抚的意思。《诗·大雅·民劳》:“惠此中国,以绥四方。”晋陆机《吊魏武帝文》:“指八极以远略,必翦焉而后绥。”576 柔:本义为木质柔和、软弱,引申为柔化、使变弱,再引申为怀柔、安抚。《诗·大雅·民劳》:“柔远能迩,以定我王。”柔远能迩,怀柔远方,优抚近地。《左传·文公七年》:“叛而不讨,何以示威?服而不柔,何以示怀?”杜预注:“柔,安也。”【译文】豫是安乐、安逸,宁是安宁,绥是安抚,康是安乐、安宁,柔是怀柔、安抚:它们有安乐或者安抚的意思,所以用安来解释。 1.111 平577、均578、夷579、弟580,易也581。【注释】577 平:本义为宁静、安舒,引申有齐一、均等的意思。《易·乾》:“云行雨施,天下平也。”孔颖达疏:“言天下普得其利,而均平不偏陂。”《淮南子·时则训》:“一度量,平权衡。又有平坦的意思。《易·泰》:“无平不陂,无往不复。”《淮南子·说山训》:“地平则水不流,重钧则衡不倾。”578 均:均匀、公平。《论语·季氏》:“不患寡而患不均,不患贫而患不安。”《周书·王罴传》:“每至享会,亲自秤量酒肉,分给将士。时人尚其均平,嗤其鄙碎。”579 夷:平坦。《韩非子·五蠹》:“十仞之城,楼季弗能逾者,峭也;千仞之山,跛牂易牧者,夷也。”又有使之平、平均的意思。《左传·昭公十七年》:“五雉为五工正,利器用,正度量,夷民者也。”杜预注:“夷,平也。”孔颖达疏:“所以平均下民也。”580 弟(tì):通“悌”,和易。《诗·小雅·蓼萧》:“既见君子,孔易岂弟。”岂弟,和乐平易。581 易:容易,引申为和易。《礼记·乐记》:“致乐以治心,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。”孔颖达疏:“易谓和易,直谓正直。”又引申有平坦的意思。《银雀山汉墓竹简·孙膑兵法·十问》:“故易则利车,险则利徒。”【译文】平是齐一、均等,又是平坦;均是均匀、公平;夷是平坦,又是使之平、平均;弟(悌)是和易:它们有平均、平坦或者和易的意思,所以用易来解释。 1.112 矢,弛也582。【注释】582 矢,弛也:“矢”“驰”皆通“施”,施行、传布。《诗·大雅·江汉》:“矢其文德,洽此四国。”毛传:“矢,施也。”李富孙《诗经异文释》:“《孔子闲居》矢引作弛。矢与弛义同。”郑玄注:“弛,施也。”王先谦集疏:“齐矢作弛。”【译文】矢跟弛一样皆通“施”,是施行、布陈的意思。 1.113 弛583,易也584。【注释】583 弛:本义为放松弓弦,引申为延易、延展。《战国策·魏策二》:“群臣多谏太子者,曰:'雪甚如此而丧行,民必甚病之,官费又恐不给,请弛期更日。’”584 易:交换,引申为改变、更改,再引申有蔓延、传布的意思。《书·盘庚中》:“我乃劓殄灭之,无遗育,无俾易种于兹新邑。”孙星衍《尚书今古文注疏》:“医书有阴易阳易,言病相延染。”曾运乾正读:“易,延易也。”《东观汉记·杜林传》:“绝其本根,勿使能殖,畏其易也。”【译文】弛有延展传布的意思。 1.114 希、寡、鲜585,罕也。【注释】585 鲜(xiǎn):少、少见。《诗·大雅·荡》:“靡不有初,鲜克有终。”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夫听者事之候也,计者事之机也,听过计失而能久安者,鲜矣。”【译文】希是稀罕、少,寡是少,鲜是少、少见:它们都有稀罕、罕见的意思。 1.115 鲜,寡也586。【注释】586 鲜,寡也:郭璞注:“谓少。”【译文】鲜是稀少的意思。 1.116 酬587、酢588、侑589,报也。【注释】587 酬:本义为劝酒、敬酒,引申为报答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七年》:“令尹将必来辱,为惠已甚,吾无以酬之,若何?”唐李白《走笔赠独孤驸马》:“长揖蒙垂国士恩,壮心剖出酬知己。”588 酢(zuò):本义为客以酒回敬主人,引申为报答。《诗·小雅·楚茨》:“报以介福,万寿攸酢。”589 侑(yòu):本义为劝,多用于酒食、宴饮,引申为酬谢、酬答。《国语·晋语四》:“王飨醴,命公胙侑。”韦昭注:“谓既食,以束帛侑公。”宋欧阳修《祭尹师鲁文》:“子于众人,最爱予文。寓辞千里,侑此一尊。”【译文】酬、酢是报答,侑是酬谢、酬答:它们都有回报、报答的意思。 1.117 毗刘590,暴乐也591。【注释】590 毗(pí)刘:郭璞注:“谓树木叶缺落荫疏。”古籍中没有见到“毗刘”用为树木叶缺落荫疏的例证。591 暴乐:树木枝叶脱落稀疏的样子。邢昺疏:“木枝叶稀疏不均,为暴乐。”古籍中没有见到“暴乐”用为树木枝叶脱落稀疏的样子的例证。【译文】毗刘是树木枝叶脱落稀疏的意思。 1.118图片
髳592,茀离也593。【注释】592图片
髳(míng méng):草木丛生的样子。郭璞注:“谓草木丛茸翳荟也。”古籍中没有见到“图片
髳”用为草木丛生的样子的例证。593 茀(fú)离:草木众多的样子。郭璞注:“茀离即弥离,弥离犹蒙茏耳。”古籍中没有见到“茀离”用为草木众多的样子的例证。【译文】髳是草木丛生茂密的样子。 1.119 蛊594、图片
595、贰596,疑也。【注释】594 蛊:古籍中指一种人工培育的毒虫,引申有蛊惑、诱惑的意思。《墨子·非儒下》:“孔丘盛容修饰以蛊世,弦歌教舞以聚徒。”《左传·庄公二十八年》:“楚令尹子元欲蛊文夫人,为馆于其宫侧而振万焉。”杜预注:“蛊,惑以淫事。”595图片
(tāo):可疑、疑惑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六年》:“天道不謟,不贰其命,若之何禳之?”杜预注:“图片
,疑也。”《礼记·儒行》:“上答之,不敢以疑;上不答,不敢以图片
。”596 贰:数词,引申有不专一、有二心的意思,再引申为怀疑、不信任。《书·大禹谟》:“任贤勿贰,去邪勿疑。”《周书·贺拔岳传》:“然师克在和,但愿同心戮力耳。若骨肉离隔,自相猜贰,则图存不暇,安能制人。”【译文】蛊是蛊惑、诱惑,图片
是可疑、疑惑,贰是怀疑、不信任:它们都有蛊惑、诱惑或者疑惑、怀疑的意思,所以用疑来解释。 1.120 桢597、翰598、仪599,干也。【注释】597 桢:筑墙时竖在两端的木柱。《书·费誓》:“鲁人三郊三遂,峙乃桢干。”孔安国传:“题曰桢,旁曰干。”汉扬雄《太玄·廓》:“次二,金干玉桢,廓于城。”引申为支柱、主干。《诗·大雅·文王》:“思皇多士,生此王国,王国克生,维周之桢。”毛传:“桢,干也。”郑玄笺:“又愿天多生贤人于此邦,此邦能生之,则是我周之干事之臣。”598 翰:通“干”,骨干、栋梁。《诗·小雅·桑扈》:“之屏之翰,百辟为宪。”毛传:“翰,干。”《诗·大雅·江汉》:“文武受命,召公维翰。”毛传:“翰,干也。”郑玄笺:“昔文王、武王受命,召康公为之桢干之臣。”王引之《经义述闻·尔雅上》:“桢、翰、仪、干,皆谓立木也。”古籍中见到的是翰的比喻义骨干、栋梁的用法,没有见到用为筑墙木的例证。599 仪:容止仪表。郭璞注:“仪表亦体干。”《诗·大雅·烝民》:“令仪令色,小心翼翼。”郑玄笺:“善威仪,善颜色。”《文选·曹植<洛神赋>》:“瑰姿艳溢,仪静体闲。”李周翰注:“威仪体态,皆闲雅也。”古籍中没有见到“仪”用为筑墙木或者主干、骨干的例证。【译文】桢是筑墙时竖在两端的木柱,引申为支柱、主干;翰(干)是骨干、栋梁;仪是容止仪表:它们有筑墙木或者主干、骨干、体干的意思,所以用干来解释。 1.121 弼600、棐601、辅、比602,俌也603。【注释】600 弼(bì):辅佐、辅正。《书·益稷》:“予违汝弼,汝无面从,退有后言。”孔安国传:“我违道,汝当以义辅正我。”《国语·吴语》:“昔吾先王,世有辅弼之臣,以能遂疑计恶,以不陷于大难。”601 棐(fěi):辅导、辅助。《书·康诰》:“天畏棐忱。”孔安国传:“天德可畏,以其辅诚。”《汉书·叙传上》:“观天罔之纮覆兮,实棐谌而相顺。”颜师古注:“赋言天道惟诚是辅,唯顺是助,故引以为辞也。”602 比:本义为亲近、和睦,引申有辅助的意思。《易·比》:“比,辅也。”孔颖达疏:“比者,人来相辅助也。”《诗·唐风·杕杜》:“嗟行之人,胡不比焉。”郑玄笺:“比,辅也。”603 俌(fǔ):辅助。宋苏轼《与李方叔》:“汉有善铜出白阳,取为镜,清如明,左龙右虎俌之。”上古典籍中用“辅”不用“俌”。【译文】弼是辅佐、辅正,棐是辅导、辅助,辅、比是辅助:它们都有辅助的意思。 1.122 疆、界、边、卫604、圉605,垂也606。【注释】604 卫:本义为防卫,引申为边陲、边地。《周礼·春官·巾车》:“建大白以即戎,以封四卫。”郑玄注:“四卫,四方诸侯守卫者,蛮服以内。”孙诒让正义引孔广森云:“四卫者,言四方卫服之国也。”605 圉(yǔ):本义为牢狱,引申有边境的意思。《诗·大雅·召旻》:“民卒流亡,我居圉卒荒。”毛传:“圉,垂也。”郑玄笺:“国中至边竟以此故尽空虚。”朱熹集传:“居,国中也。”《左传·隐公十一年》:“亦聊以固吾圉也。”杜预注:“圉,边垂也。”606 垂:边疆、边地。后写作“陲”。《荀子·臣道》:“边境之臣处,则疆垂不丧。”杨倞注:“垂与陲同。”《文选·扬雄<羽猎赋>》:“虽颇割其三垂,以赡齐民。”三垂,指东、西、南三方边疆。【译文】疆是边疆、边界,界是地界、边界,边是边境、边界,卫是边陲、边地,圉是边境:它们都有边疆、边地的意思。 1.123 昌607、敌608、强609、应、丁610,当也611。【注释】607 昌:正当、美善。《书·皋陶谟》:“禹拜昌言曰:'俞!’”孔颖达疏:“禹乃拜受其当理之言。”《汉书·扬雄传上》:“图累承彼洪族兮,又览累之昌辞。”颜师古注:“昌,美也。”608 敌:本义为敌人、仇敌,引申有对等、相当的意思。《孙子·谋攻》:“故用兵之法,十则围之,五则攻之,倍则分之,敌则能战之,少则能逃之。”梅尧臣注:“势力均则战。”《战国策·秦策五》:“秦人援魏以拒楚,楚人援韩以拒秦,四国之兵敌,而未能复战也。”姚宏注:“敌,强弱等也。”609 强:本义为硬弓,引申为强壮、强盛。郭璞注:“强者好与物相当值。”古籍中没有见到“强”用为相当的例证。610 丁:古文字象钉,引申有当、遭逢的意思。《诗·大雅·云汉》:“耗图片
下土,宁丁我躬。”毛传:“丁,当也。”《后汉书·崔骃传》:“愍余生之不造兮,丁汉氏之中微。”李贤注:“丁,当也。”611 当:对等、相当。《礼记·王制》:“小国之上卿,位当大国之下卿,中当其上大夫,下当其下大夫。”《管子·参患》:“故凡用兵之计,三惊当一至,三至当一军,三军当一战。”又有中正、恰当的意思。《尸子·贵言》:“天子以天下受令于心,心不当则天下祸;诸侯以国受令于心,心不当则国亡;匹夫以身受令于心,心不当则身为戮矣。”《吕氏春秋·义赏》:“令张孟谈逾城潜行,与魏桓、韩康期而击智伯,断其头以为觞,遂定三家,岂非用赏罚当邪?”又有遇到、承受的意思。《韩非子·说疑》:“若夫后稷、皋陶、伊尹、周公旦……如此臣者,虽当昏乱之主尚可致功,况于显明之主乎?”《庄子·让王》:“大王反国,非臣之功,故不敢当其赏。”又有应该、应当的意思。《晏子春秋·杂上四》:“昔者婴之所以当诛者宜赏,今所以当赏者宜诛,是故不敢受。”【译文】昌是正当、美善,敌是对等、相当,强含有相当的意思,应是应当、应该,丁是当、遭逢:它们有相当、正当、遇到、承当或者应当的意思,所以用当来解释。 1.124 浡612、肩613、摇、动、蠢614、迪615、俶616、厉617,作也。【注释】612 浡(bó):兴起的样子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天油然作云,沛然下雨,则苗浡然兴之矣。”《汉书·扬雄传下》:“泰山之高不嶕峣,则不能浡滃云而散歊烝。”613 肩:本义为肩膀,引申为担负。担负与作为义近。《左传·襄公二年》:“郑成公疾,子驷请息肩于晋。”宋梅尧臣《回自青龙呈谢师直》诗:“唯髭比旧多且黑,学术久已不可肩。”614 蠢:本义为虫动,引申为动。《庄子·天地》:“端正而不知以为义,相爱而不知以为仁,实而不知以为忠,当而不知以为信,蠢动而相使,不以为赐。”陆德明释文:“蠢,动也。”615 迪(dí):本义为道理,引申为引导、实践,再引申为动、作。《书·多方》:“尔乃迪屡不静,尔心未爱。”孙星衍《尚书今古文注疏》:“迪者,《释诂》云'作也’。屡,俗字,当为娄……迪屡犹言屡迪。汝数作不静,汝心无爱顺之意。”《隶释·汉沛相杨统碑》:“直南蛮蠢迪,王师出征。”616 俶(chù):本义为开始,引申为营作、动。《诗·大雅·崧高》:“申伯之功,召伯是营。有俶其城,寝庙既成。”毛传:“俶,作也。”郑玄笺:“召公营其位而作城郭及寝庙,定其人神所处。”唐柳宗元《小石潭记》:“日光下澈,影布石上,佁然不动,俶尔远逝,往来翕忽,似与游者相乐。”617 厉:振奋、振作。《管子·七法》:“兵弱而士不厉,则战不胜而守不固。”金王若虚《李仲和墓碣铭》:“然志愈厉,气不少衰。”【译文】浡是兴起的样子,肩是担负,摇是摇动,动是动作,蠢是动,迪是动、作,俶是营作、动,厉是振奋、振作:它们有兴作、振作、动作或者作为的意思,所以用作来解释。 1.125 兹、斯、咨618、呰619、已620,此也。【注释】618 咨(zī):通“兹”,此。《隶释·魏修孔子庙碑》:“咨可谓命世大圣,亿载之师表者已。”619 呰(jī):此。郭璞注:“呰、已皆方俗异语。”古籍中没有见到“呰”用为此的例证。620 已:此。《书·皋陶谟》:“惇叙九族,庶明励翼,迩可远在兹。”《史记·夏本纪》引“兹”作“已”。【译文】兹、斯、咨(兹)、呰、已:它们都有此的意思。 1.126 嗟621、咨622,图片
也623。【注释】621 嗟(jiē):叹词,多表示招呼、赞美、感慨。《书·费誓》:“公曰:'嗟!人无哗,听命。’”《史记·将侯周勃世家》:“嗟乎,此真将军矣!”三国魏曹丕《短歌行》:“嗟我白发,生一何早!”622 咨:叹词,多表示赞赏。汉扬雄《论语·尧曰》:“尧曰:'咨!尔舜!天之历敷在尔躬。允执其中。’”623图片
(jiē):叹词,多表示忧哀。汉扬雄《太玄·乐》:“极乐之几,不移日而悲,则哭泣之图片
资。”范望注:“图片
资,忧哀之貌也。”【译文】嗟是叹词,多表示招呼、赞美、感慨;咨是叹词,多表示赞赏:它们都有表示感叹的意思。 1.127 闲624、狎625、串626、贯627,习也。【注释】624 闲:通“娴”,熟练、熟习。《战国策·燕策二》:“闲于兵甲,习于战攻。”625 狎(xiá):本义为驯犬,引申有熟习、习惯的意思。《左传·襄公四年》:“边鄙不耸,民狎其野。”杜预注:“耸,惧。狎,习也。”《国语·周语中》:“此羸者阳也,未狎君政,故未承命。”626 串(ɡuàn):习惯。《荀子·大略》:“国法禁拾遗,恶民之串以无分得也。”杨倞注:“串,习也。”清李慈铭《越缦堂读书记·南史》:“《宗悫传》:'宗军人串噉粗食。’此串字最古。串,即毌之隶变……古串、贯、掼通用。”今通行标点本《南史》以及《宋书》“串”皆作“惯”。627 贯:熟习、熟练。《左传·襄公三十一年》:“射御贯则能获禽。”杜预注:“贯,习也。”又有习惯的意思。后写作“惯”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我不贯与小人乘,请辞。”赵岐注:“贯,习也。”【译文】闲(娴)是熟练、熟习;狎是熟习、习惯;串是习惯;贯是熟习、熟练,又是习惯:它们都有熟习或者习惯的意思,所以用习来解释。 1.128 曩628、尘629、伫630、淹631、留632,久也。【注释】628 曩(nǎnɡ):从前、过去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四年》:“曩者志入而已,今则怯也。”《庄子·齐物论》:“曩子行,今子止;曩子坐,今子起。”成玄英疏:“曩,昔也,向也。”629 尘:本义为尘土、灰尘,引申有长久的意思。《文选·张衡<思玄赋>》:“美襞积以酷烈兮,允尘邈而难亏。”刘良注:“尘,久。”630 伫(zhù):久立。《诗·邶风·燕燕》:“瞻望弗及,伫立以泣。”毛传:“伫立,久立。”南朝宋傅亮《为宋公修张良庙教》:“过大梁者,或伫想于夷门。”伫想,久立凝思。631 淹:本义为浸渍、淹没,引申有停留、滞留的意思,再引申为时间久。《公羊传·宣公十二年》:“晋,大国也,王师淹病矣。君请勿许也。”淹病,久困。南朝梁江淹《去故乡赋》:“横羽觞而淹望,抚玉琴兮何亲?”632 留:本义为停留、停止,引申为长久。《礼记·儒行》:“遽数之不能终其物,悉数之乃留,更仆未可终也。”郑玄注:“留,久也。”【译文】曩是从前、过去,尘是长久,伫是久立,淹是时间久,留是长久:它们都有时间长久的意思。 1.129 逮633、及、暨634,与也。【注释】633 逮(dài):与、相连及。《书·吕刑》:“群后之逮在下。”孔颖达疏:“群后诸侯相与在下国。”634 暨(jì):及、和。《书·尧典》:“帝曰:'咨,汝羲暨和。’”孔安国传:“暨,与也。”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地东至海暨朝鲜,西至临洮、羌中。”【译文】逮是与、相连及,及是跟、同,暨是及、和:它们都有和、同的意思。 1.130 骘635、假636、格637、陟638、跻639、登,陞也640。【注释】635 骘(zhì):上升。《书·洪范》:“呜呼!箕子,惟天阴骘下民,相协厥居,我不知其彝伦攸叙。”陆德明释文:“骘,马云:升也。升犹举也,举犹生也。”636 假(xiá):通“遐”,升去。《列子·黄帝》:“天下大治,几若华胥之国,而帝登假,百姓号之。”张湛注:“假当为遐。”《淮南子·齐俗训》:“今欲学其道,不得其养气处神,而放其一吐一吸,时诎时伸,其不能乘云升假,亦明矣。”高诱注:“假,上也。”637 格:本义为前来、到来,引申为上升。《书·吕刑》:“乃命重黎绝地天通,罔有降格。”孙星衍《尚书今古文注疏》引《尔雅·释诂》:“格,陞也。”638 陟(zhì):登升。《诗·周南·卷耳》:“陟彼崔嵬,我马虺图片
。”毛传:“陟,升也。”《后汉书·李膺列传》:“久废过庭,不闻善诱,陟岵瞻望,惟日为岁。”639 跻(jī):登上、上升。《易·震》:“跻于九陵。”孔颖达疏:“跻,升也。”《文选·谢灵运<石门新营所住>》:“跻险筑幽居,披云卧石门。”李善注引《方言》曰:“跻,登也。”640 陞:同“升”,上升、登上。《佩文韵府·支韵》:“陞陑:《书序》:'伊尹相汤伐桀陞自陑,遂与桀战于鸣条。’”今本《书·汤誓序》“陞”作“升”。唐韩愈《南海神庙碑》:“公遂陞舟,风雨少弛,棹夫奏功。”【译文】骘是上升,假(遐)是升去,格是上升,陟是登升,跻是登上、上升,登是升、自下而上:它们都有上升的意思。 1.131 挥641、盝642、歇643、涸,竭也。【注释】641 挥:本义为舞动、摇动,引申为振去、抛洒。《礼记·曲礼上》:“饮玉爵者弗挥。”陆德明释文引何承天曰:“振去余酒曰挥。”又引申为发散、散去。《后汉书·荀彧传》:“权诡时逼,挥金僚朋。”振去、抛洒和发散、散去皆与竭尽义近。642 盝(lù):渗漏、滤去水。《周礼·考工记·图片
氏》:“清其灰而盝之,而挥之。”郝懿行义疏:“郑注:'于灰澄而出盝晞之。’郑意盖谓澄出其水为盝,而后晞干之。故《广韵》云:'盝,去水也,竭也。’”643 歇:本义为停止、休息,引申为竭尽、消失。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:“(文)公曰:'得臣犹在,忧未歇也。’”杜预注:“歇,尽也。”《楚辞·九章·悲回风》:“图片
蘅槁而节离兮,芳以歇而不比。”【译文】挥是振去、抛洒,又是发散、散去;盝是渗漏、滤去水;歇是竭尽、消失;涸是水枯竭、竭尽:它们有或者含有竭尽的意思,所以用竭来解释。 1.132 挋644、拭、刷,清也。【注释】644 挋(zhèn):擦干。《仪礼·士丧礼》:“乃沐栉,挋用巾。”郑玄注:“挋,晞也,清也。古文挋皆作振。”《礼记·丧大记》:“沐用瓦盘,挋用力。”郑玄注:“挋,拭也。”【译文】挋是擦干,拭是揩擦,刷是扫刷、清除:它们都有清理干净的意思。 1.133 鸿645、昏646、於647、显648、间649,代也650。【注释】645 鸿:往来之代。郝懿行义疏:“鸿者,往来之代也。《月令》云'鸿雁来’,《夏小正》云'遰鸿雁’,是往来相代。”遰(dì),往。古籍中没有见到“鸿”用为代的例证。646 昏:明之代。郝懿行义疏:“婚礼成于昏,阳往阴来,亦相代之义。故《白虎通》云:'昏亦阴阳交时也。’交犹代也。”古籍中没有见到“昏”用为代的例证。647 於:间之代。郝懿行义疏:“於者,间之代也。凡言於者,以此於彼,以彼於此,於字皆居中间,是即间训代之义,又有相连及之义,相连及亦相交代也。”古籍中没有见到“於”用为代的例证。648 显:代。郝懿行义疏:“显者,明也,明者,昏之代也。”《书·康诰》:“于弟弗念天显,乃弗克恭厥兄。”孙星衍《尚书今古文注疏》:“显者,《释诂》云:'代也。’天显,谓兄于天伦有代父之道。”但“天显”一般解释为指上天显示的意旨。古籍中没有见到“显”用为代的例证。649 间(jiàn):本义为空隙、缝隙,引申有更迭,交替的意思,再引申有代替的意思。《诗·周颂·桓》:“于昭于天,皇以间之。”毛传:“间,代也。”郑玄笺:“纣为天下之君,但由为恶,天以武王代之。”《国语·周语中》:“夫礼,新不间旧,王以狄女间姜任,非礼且弃旧也。”韦昭注:“间,代也。”650 代:代替、更迭。《书·金滕》:“以旦代某之身。”《楚辞·离骚》:“日月忽其不淹兮,春与秋其代序。”王逸注:“代,更也。”【译文】鸿是往来之代,昏是明之代,於是间之代,显是代,间是代替:它们有或者含有代替、更迭的意思,所以用代来解释。 1.134 馌651、图片
652,馈也653。【注释】651 馌(yè):给耕作的人送食。《诗·豳风·七月》:“同我妇子,馌彼南亩,田畯至喜。”《左传·僖公三十三年》:“初,臼季使过冀,见冀缺耨,其妻馌之。”杜预注:“野馈曰馌。”652图片
(xiǎng):同“饷”,送食物给人。《诗·周颂·良耜》:“或来瞻女,载筐及莒,其图片
伊黍。”《汉书·灌婴传》:“受诏别击楚军后,绝其图片
道,起阳武至襄邑。”颜师古注:“图片
,古饷字。”653 馈(kuì):送食物给人。《周礼·天官·膳夫》:“凡王之馈,食用六谷,膳用六牲。”郑玄注:“进物于尊者曰馈。”唐韩愈《桃源图》诗:“争持酒食来相馈,礼数不同罇俎异。”【译文】馌是给耕作的人送食,图片
是送食物给人:它们都有送食物给人的意思。 1.135 迁、运654,徙也。【注释】654 运:移动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是鸟也,海运则将徙于南溟。”陆德明释文:“简文云:'运,徙也。’”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:“是故举错不能当,动静不能中,终身运枯形于连嵝列埒之门,而图片
蹈于污壑穽陷之中。”高诱注:“运,行也。”【译文】迁是迁徙,运是移动:它们都有移徙的意思。 1.136 秉655、拱656,执也。【注释】655 秉:本义为禾束,引申为拿、执持。《诗·邶风·简兮》:“左手执钥,右手秉翟。”《三国志·魏书·孙礼传》:“礼犯蹈白刃,马被数创,手秉枹鼓,奋不顾身,贼众乃退。”656 拱:本义为拱手,引申为执持。《国语·吴语》:“行头皆官师,拥铎拱稽。”韦昭注:“拱,执也。”稽,通“棨”,有缯衣的戟。【译文】秉是拿、执持,拱是执持:它们都有持、拿的意思。 1.137图片
657、熙658,兴也。【注释】657图片
(xīn):本义为陈设,引申为兴、作。《周礼·春官·笙师》:“大丧,图片
其乐器。及葬,奉而藏之。”郑玄注:“图片
,兴也。兴谓作之。”658 熙:本义为晒干,引申为兴起、兴盛。《书·尧典》:“允厘百工,庶绩咸熙。”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引作“信饬百官,众功皆兴”。《后汉书·窦武传》:“是以君臣并熙,名奋百世。”李贤注:“熙,盛也。”【译文】图片
是兴、作,熙是兴起、兴盛:它们都有兴起的意思。 1.138 卫659、蹶660、假661,嘉也。【注释】659 卫:通“祎(yī)”,美好。郑樵注:“今时俗讶其物则曰伟。”郝懿行义疏:“卫者,祎之假音也。上文云,祎,美也……今东莱人嘉其物曰麾,亦曰祎,亦曰伟。”古籍中没有见到“卫”用为美好的例证。660 蹶(jué):嘉美。邢昺疏:“谓嘉美也。”郝懿行义疏:“今东齐礼俗见人有善夸美之曰蹶。”古籍中没有见到“蹶”用为嘉美的例证。661 假(xià):嘉美。《诗·大雅·假乐》:“假乐君子,显显令德。”孔颖达疏:“言上天嘉美而爱乐此君子成王也。”陆德明释文:“(假)音暇,嘉也。”《诗·周颂·雝》:“假哉皇考,绥予孝子。”毛传:“假,嘉也。”【译文】卫(祎)是美好,蹶、假是嘉美:它们都有美好、赞美的意思。 1.139 废、税662、赦663,舍也。【注释】662 税(tuō):通“脱”,解、脱下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八年》:“陈须无以公归,税服而如内宫。”《孟子·告子下》:“孔子为鲁司寇,不用,从而祭,燔肉不至,不税冕而行。”663 赦:舍弃、放置。《说文解字·攴部》:“赦,置也。”段玉裁注:“赦与舍音义同,非专谓赦罪也。”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:“左右曰:'不可许也,得国无赦。’”《汉书·刑法志》:“周官有五听、八议、三刺、三宥、三赦之法。”颜师古注:“赦,舍也,谓释置也。”【译文】废是废弃,税(脱)是解、脱下,赦是舍弃、放置:它们都有放弃、舍弃的意思。 1.140 栖迟664、憩665、休、苦666、图片
667、齂668、呬669,息也。【注释】664 栖迟:游息、停留。《诗·陈风·衡门》:“衡门之下,可以栖迟。”毛传:“栖迟,游息也。”《后汉书·马融传》:“栖迟乎昭明之观,休息乎高光之榭,以临乎宏池。”665 憩(qì):休息。《诗·召南·甘棠》:“蔽芾甘棠,勿翦勿败,召伯所憩。”毛传:“憩,息也。”北魏郦道元《水经注·洹水》:“渌水平潭,碧林侧浦,可游憩矣。”游憩,游玩和休息。666 苦(gǔ):通“盬”,止息。王引之《经义述闻·尔雅上》:“苦读为靡盬之盬。靡盬者,靡息也。盬与苦古字通。”清陆以湉《冷庐杂识·未昏守贞》:“朱氏彝尊《原贞》云:'自昏姻之礼废,而夫妇之道苦,民至有自献其身者矣。’”上古典籍中没有见到“苦”用为止息的例证。667图片
(kuì):通“喟”,叹息。清谢振定《登太华山记》:“中丞言:'经华者数矣,有登览之志而羁于官,弗克果愿,未知何日遂!’言已图片
然。”上古典籍中没有见到“图片
”用为叹息的例证。668 齂(xiè):本义为鼻息。《说文解字·鼻部》:“齂,卧息也。”引申为止息。清钱谦益《赵文毅公神道碑》:“数年来党局妯骚,自今幸少得齂呬矣。”上古典籍中没有见到“齂”用为鼻息或者止息的例证。669 呬(xì):喘息。郭璞注:“今东齐呼吸为呬。”明刘侗、于奕正《帝京景物略·春场》:“六九五十四,口中呬暖气。”引申为休息。《后汉书·张衡传》:“呬河林之蓁蓁兮,伟《关雎》之戒女。”李贤注:“《尔雅》曰:'呬,息也。’”上古典籍中没有见到“呬”用为喘息或者休息的例证。【译文】栖迟是游息、停留;憩是休息;休是休息、止息;苦(盬)是止息;图片
(喟)是叹息;齂是鼻息,又是止息;呬是喘息,又是休息:它们有气息或者止息的意思,所以用息来解释。 1.141 供、歭670、共671,具也672。【注释】670 歭(zhì):通“庤”,储备。《史记·鲁周公世家》:“鲁人三郊三隧,歭尔刍茭、糗粮、桢干,无敢不逮。”《金史·张开传》:“臣领孤军,内无储歭,外无应援,臣不敢避失守之罪,恐益重朝廷之忧。”671 共:供给。后写作“供”。《周礼·夏官·羊人》:“凡祈珥,共其羊牲。”郑玄注:“共犹给也。”祈珥,以血涂衅器物之礼。《左传·僖公三十年》:“行李之往来,共其乏困,君亦无所害。”672 具:供置、备办。《书·盘庚中》:“兹予有乱政同位,具乃贝玉。”《仪礼·特牲馈食礼》:“主人及宾、兄弟、群执事,即位于门外,如初。宗人告有司具。”郑玄注:“具犹办也。”【译文】供是供给,歭(庤)是储备,共是供给:它们都有供置、备办的意思。 1.142图片
673、怜674、惠675,爱也。【注释】673图片
(wǔ):抚爱、怜爱。郭璞注:“图片
,韩、郑语,今江东通呼为怜。”《方言》卷六:“图片
,怜也。”古籍中没有见到“图片
”用为抚爱、怜爱的例证。674 怜:本义为哀怜,引申为怜爱。《列子·杨朱》:“生相怜,死相捐。”唐白居易《玩半开花赠皇甫郎中》诗:“人怜全盛日,我爱半开时。”675 惠:本义为仁爱。《书·皋陶谟》:“安民则惠,黎民怀之。”蔡沈集传:“惠,仁之爱也。”引申为宠爱。《诗·邶风·北风》:“惠而好我,携手同行。”毛传:“惠,爱。”【译文】图片
是抚爱、怜爱;怜是怜爱;惠是仁爱,又是宠爱:它们都有怜爱的意思。 1.143 娠676、蠢677、震、图片
678、妯679、骚680、感681、讹682、蹶683,动也。【注释】676 娠(shēn):怀孕身动。《说文解字·女部》:“娠,女妊身动也。”《左传·哀公元年》:“后缗方娠,逃出自窦,归于有仍,生少康焉。”杜预注:“娠,怀身也。”《汉书·高帝纪上》:“尝息大泽之陂,梦与神遇。是时雷电晦冥,父太公往视,则见交龙于上。已而有娠,遂产高祖。”677 蠢:本义为虫动,引申为动。参见1.124条。678图片
(nǎn):摇动、恐动。郭璞注:“图片
……摇动貌。”邢昺疏:“图片
者,恐动也。《商颂·长发》云:'不图片
不竦。’”参见1.076条。679 妯(chōu):扰动、不平静。《方言》卷六:“妯,扰也。人不静曰妯……齐宋曰妯。”《诗·小雅·鼓钟》:“淮有三洲,忧心且妯。”毛传:“妯,动也。”680 骚:骚动、动乱。《诗·大雅·常武》:“徐方绎骚,震惊徐方。”毛传:“骚,动也。”《国语·郑语》:“幽王八年而桓公为司徒,九年而王室始骚,十一年而毙。”韦昭注:“骚,谓适庶交争,乱虐滋甚。”适(dí)庶,嫡子和庶子。适,通“嫡”。681 感(hàn):通“撼”,摇动。《诗·召南·野有死麕》:“舒而脱脱兮,无感我帨兮。”毛传:“感,动也。”《汉书·外戚传下·孝成班倢伃》:“感帷裳兮发红罗,纷图片
图片
兮纨素声。”颜师古注:“感,动也。言风动发帷裳罗绮也。”682 讹(é):活动。《诗·小雅·无羊》:“或降于阿,或饮于池,或寝或讹。”毛传:“讹,动也。”683 蹶(guì):扰动、移动。《诗·大雅·板》:“天之方蹶,无然泄泄。”毛传:“蹶,动也。”《文选·宋玉<风赋>》:“蹶石伐木,梢杀林莽。”李善注:“蹶,动也。”【译文】娠是怀孕身动,蠢是动,震是震动,戁是摇动、恐动,妯是扰动、不平静,骚是骚动、动乱,感(撼)是摇动,讹是活动,蹶是扰动、移动:它们有震动、活动或者扰动的意思,所以用动来解释。 1.144 覆684、察、副685,审也686。【注释】684 覆:本义为翻转,引申为审察。《周礼·考工记·弓人》:“覆之而角至,谓之句弓。”郑玄注:“覆犹察也。”《韩非子·内储说下》:“韩昭侯之时,黍种尝贵甚,昭侯令人覆廪,吏果窃黍种而粜之甚多。”覆廪,审察粮仓。685 副(pì):剖分、破开。《诗·大雅·生民》:“不坼不副,无菑无害。”陆德明释文:“副,《说文》云:'分也。’《字林》云:'判也。’”《礼记·曲礼上》:“为天子削瓜者副之。”郑玄注:“副,析也。既削又四析之。”686 审:本义为详知,引申为详究、细察。《书·说命上》:“乃审厥象,俾以形旁求于天下。”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故知者决之断也,疑者事之害也,审毫氂之小计,遗天下之大数。”【译文】覆、察是审察,副是剖分、破开:它们有审察或者近于审察的意思,所以用审来解释。 1.145 契687、灭、殄688,绝也。【注释】687 契:本义为占卜时以刀凿刻龟甲,引申为割断。郭璞注:“今江东呼刻断物为契断。”《晏子春秋·谏下二》:“取桃不让,是贪也;然而不死,无勇也。皆反其桃,挈领而死。”《后汉书·马融传》“田开、古蛊”李贤注引“挈”作“契”。汉刘向《说苑·杂言》:“干将镆图片
,拂钟不铮,试物不知;扬刃离金,斩羽契铁斧。”688 殄(tiǎn):绝尽、灭绝。参见1.067条。【译文】契是割断,灭是灭绝,殄是绝尽、灭绝:它们有割断或者灭绝的意思,所以用绝来解释。 1.146 郡689、臻690、仍691、迺692、侯693,乃也694。【注释】689 郡:频仍。王引之《经义述闻·尔雅上》:“郡者,仍也。仍者,重也,数也。”汉扬雄《法言·孝至》:“龙堆以西,大漠以北,鸟夷兽夷,郡劳王师,汉家不为也。”690 臻(zhēn):本义为到达,引申有仍、重复的意思。《墨子·尚同中》:“飘风苦雨,荐臻而至者,此天之降罚也。”孙诒让间诂:“荐、薦同。《毛诗·大雅·节南山》传云:'薦,重也。’《尔雅·释诂》云:'臻、仍,乃也。’仍与重义亦同。”691 仍:一再、频繁。《国语·周语下》:“晋仍无道而鲜胄,其将失之矣。”韦昭注:“仍,数也。”《史记·孝武本纪》:“德星昭衍,厥维休祥。寿星仍出,渊耀光明。”692 迺(nǎi):你、你的。《史记·郦生陆贾列传》:“高帝骂之曰:'迺公居马上而得之,安事《诗》《书》?’”又有于是、就的意思。《国语·晋语四》:“公曰:'是君子之言也。’迺出阳人。”《史记·夏本纪》:“迺召汤而囚之夏台,已而释之。”693 侯:于是、就。《诗·大雅·文王》:“上帝既命,侯于周服。”王引之《经传释词》卷四:“侯,乃也……言商之子孙甚众,而上帝既命文王之后,乃臣服于周也。”694 乃:你、你的。《书·康诰》:“朕心朕德惟乃知。”孔安国传:“我心我德,惟汝所知。”《左传·僖公十二年》:“往践乃职,无逆朕命。”又有于是、就的意思。《书·尧典》:“乃命羲和。”《史记·大宛列传》:“终不得入中城,乃罢而引归。”又通“仍”,屡次、重复。《国语·吴语》:“吴、晋争长未成,边遽乃至,以越乱告。”【译文】郡是频仍;臻是仍、重复;仍是一再、频繁;迺是你、你的,又是于是、就;侯是于是、就:它们有频仍或者你、你的或者于是、就的意思,所以用乃来解释。 1.147 迪695、繇696、训697,道也698。【注释】695 迪(dí):道、道理。《书·大禹谟》:“惠迪吉,从逆凶,惟影响。”孔安国传:“迪,道也。顺道吉,从逆凶。”《楚辞·九章·怀沙》:“易初本迪兮,君子所鄙。”引申为开导、引导。《书·太甲上》:“旁求俊彦,启迪后人。”孔颖达疏:“其身既勤于政,又乃旁求俊彦之人置之于位,令以开导后人。”696 繇(yóu):通“猷”,道理、道术。《汉书·叙传上》:“谟先圣之大繇兮,亦厸德而助信。”颜师古注:“繇,道也……言若能谋圣人之大道,有德者必为同志所依,履信者必获他人之助。”厸(lín), “邻”的古字,近。697 训:教导、教诲。《书·高宗肜日》:“乃训于王。”孔安国传:“祖巳既言,遂以道训谏王。”引申有典范、准则的意思。《诗·大雅·烝民》:“古训是式,威仪是力。”毛传:“古,故。训,道。”郑玄笺:“故训,先王之遗典也。式,法也。”698 道:本义为道路,引申有事理、规律的意思,音dào。《易·说卦》:“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,立地之道曰柔与刚,立人之道曰仁与义。”又引申有开导、教导的意思,音dǎo。《庄子·田子方》:“其谏我也似子,其道我也似父。”成玄英疏:“训导我也似父之教子。”陆德明释文:“道,音导。”【译文】迪是道、道理,又是开导、引导;繇(猷)是道理、道术;训是教导、教诲,又是典范、准则:它们有事理、规律或者开导、教导的意思,所以用道来解释。 1.148 佥699、咸、胥700,皆也。【注释】699 佥(qiān):皆、都。《书·尧典》:“佥曰:'于,鲧哉!’”孔安国传:“佥,皆也。”《后汉书·张衡传》:“戒庶寮以夙会兮,佥恭职而并迓。”李贤注:“佥,皆也。”700 胥(xū):皆、都。《诗·小雅·角弓》:“尔之远矣,民胥然矣。”郑玄笺:“胥,皆也。”《汉书·扬雄传上》:“云飞扬兮雨滂沛,于胥德兮丽万世。”颜师古注:“胥,皆也。”【译文】佥、咸、胥都有全、都的意思。 1.149 育701、孟702、耆703、艾704、正705、伯706,长也。【注释】701 育:本义为生育,引申为成长。《诗·大雅·生民》:“载生载育,时维后稷。”毛传:“育,长也。”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后稷教民稼穑,树艺五谷;五谷熟而民人育。”702 孟:兄弟姊妹中排行最大的。《诗·鄘风·桑中》:“云谁之思?美孟姜矣。”郑玄笺:“孟姜,列国之长女。”《书·康诰》:“孟侯,朕其弟小子封。”孔安国传:“孟,长也。”703 耆(qí):六十岁的老人,泛指长者。《礼记·射义》:“幼壮孝弟,耆耋好礼。”陆德明释文:“六十曰耆……七十曰耋。”《荀子·致士》:“耆艾而信,可以为师。”704 艾:本义为艾蒿,艾蒿苍白色,引申指五十岁的老人,泛指长者。《礼记·曲礼上》:“五十曰艾,服官政。”孔颖达疏:“五十气力已衰,发苍白色如艾也。”南朝梁刘勰《文心雕龙·养气》:“童少鉴浅而志盛,长艾识坚而气衰。”705 正:本义为正中、不偏,引申有官长、君长的意思。《书·说命下》:“昔先正保衡作我先王。”孔安国传:“正,长也。言先世长官之臣。”《国语·周语中》:“其贵国之宾至,则以班加一等,益虔。至于王吏,则皆官正莅事,上卿监之。”韦昭注:“正,长也。”706 伯:统领一方的长官。《周礼·春官·大宗伯》:“九命作伯。”贾公彦疏:“伯,长也,是一方之长也。”《左传·僖公十九年》:“今邢方无道,诸侯无伯。”杜预注:“伯,长也。”【译文】育是成长;孟是兄弟姊妹中排行最大的;耆是六十岁的老人,泛指长者;艾是指五十岁的老人,泛指长者;正是官长、君长;伯是统领一方的长官:它们有成长、年长或者官长的意思,所以用长来解释。 1.150 艾707,历也。【注释】707 艾:由长者引申为经历。郝懿行义疏:“《诗·访落》:'朕未有艾。’郑笺以艾为数,盖本下文'历数’为说,似不如用此文'艾历’为训也。”【译文】艾有经历的意思。 1.151 厤708、秭709、算710,数也。【注释】708 厤(lì):同“曆(历)”,历数。《易·革》:“君子以治厤明时。”王弼注:“厤,数。”孔颖达疏:“天时变改,故须厤数,所以君子观兹《革》象,修治厤数,以明天时也。”709 秭(zǐ):数目名。具体数目,说法不一。郭璞注:“今以十亿为秭。”又有亿亿为秭。《诗·周颂·丰年》:“丰年多黍多稌,亦有高廪,万亿及秭。”毛传:“数万至万曰亿。数亿至亿曰秭。”710 算:数目。《礼记·檀弓下》:“辟踊,哀之至也,有算。”郑玄注:“算,数也。”孔颖达疏:“男踊女辟,是哀之至极也。若不裁限,恐伤其性,故辟踊有算,为准节文章。”【译文】厤是历数,秭是数目名,算是数目:它们有历数或者数目的意思,所以用数来解释。 1.152 历711,傅也712。【注释】711 历:本义为经历、经过,含有靠近、迫近的意思。郝懿行义疏:“历者,过也,经也。凡所经过涉历,即为近著,故历训傅也。”《楚辞·天问》:“应龙何画?河海何历?”汉司马迁《报任少卿书》:“深践戎马之地,足历王庭,垂饵虎口,横挑强胡。”712 傅:本义为辅佐,引申有靠近、迫近的意思。郭璞注:“傅,近。”《诗·小雅·菀柳》:“有鸟高飞,亦傅于天。”【译文】历含有靠近、迫近的意思。 1.153 艾713、历714、图片
715、胥716,相也717。【注释】713 艾(yì):辅相、辅佐。《诗·小雅·鸳鸯》:“君子万年,福禄艾之。”马瑞辰通释:“艾之,谓辅助之。”714 历:本义为经历、经过,引申有审视、察看的意思。《大戴礼记·文王官人》:“变官民能,历其才艺。”汉班彪《王命论》:“历古今之得失,验行事之成败。”715图片
(mì):看、察视。《国语·周语上》:“古者,太史顺时图片
土。”韦昭注:“图片
,视也。”《后汉书·杜笃传》:“规龙首,抚未央,图片
平乐,仪建章。”李贤注:“图片
,视也。”716 胥(xū):相视、观察。《诗·大雅·绵》:“爰及姜女,聿来胥宇。”毛传:“胥,相。宇,居也。”《诗·大雅·公刘》:“笃公刘,于胥斯原,既庶既繁。”毛传:“胥,相也。”717 相(xiàng):省视、察看。《书·无逸》:“相小人,厥父母勤劳稼穑,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。”《孔子家语·子路初见》:“孔子曰:'里语云,相马以舆,相士以居,弗可费矣。’”引申有辅佐、扶助的意思。《易·泰》:“天地交泰,后以财成天地之道,辅相天地之宜,以左右民。”孔颖达疏:“相,助也。当辅助天地所生之宜。”《书·盘庚下》:“予其懋简相尔,念敬我众。”孔安国传:“简,大;相,助也。勉大助汝。”【译文】艾是辅相、辅佐,历是审视、察看,图片
是看、察视,胥是相视、观察:它们有辅佐或者察看的意思,所以用相来解释。 1.154图片
718、乱719、靖720、神721、弗722、淈723,治也。【注释】718图片
(yì):本义为割草,引申为治理。《书·尧典》:“浩浩滔天,下民其咨,有能俾图片
。”孔安国传:“图片
,治也。”《汉书·武五子传》:“保国图片
民,可不敬与!”719 乱:治理。《书·泰誓中》:“予有乱臣十人,同心同德。”孔颖达疏:“谓我治理之臣有十人也。”汉崔骃《官箴·司徒箴》:“乃立司徒,乱兹黎庶。”720 靖(jìng):本义为安定,引申为使安定,再引为治理。《诗·小雅·菀柳》:“俾予靖之,后予极焉。”毛传:“靖,治。”唐陆贽《论两河及淮西利害状》:“若不靖于本而务救于末,则救之所为乃祸之所起也。”721 神:本义为天神,引申有治理的意思。《荀子·王制》:“故天之所覆,地之所载,莫不尽其美,致其用,上以饰贤良,下以养百姓而安乐之。夫是之谓大神。”722 弗(fú):通“茀”,除草。《诗·大雅·生民》:“茀厥丰草,种之黄茂。”毛传:“茀,治也。”陆德明释文:“茀,《韩诗》作拂,拂,弗也。”古籍中没有见到“弗”用为除草的例证。723 淈(gǔ):惩治。《诗·鲁颂·泮水》:“顺彼长道,屈此群丑。”郑玄笺:“屈,治。”孔颖达疏:“屈,治。《释诂》文。彼屈作淈,某氏引此诗,是音义同也。”【译文】图片
、乱、靖、神是治理,弗(茀)是除草,淈是惩治:它们都有治理的意思。 1.155 颐724、艾725、育,养也。【注释】724 颐(yí):本义为颊、下巴,引申为保养。《易·颐》:“观颐,自求口实。”孔颖达疏:“观颐者,颐,养也,观此圣人所养物也。”晋葛洪《抱朴子·道意》:“养其心以无欲,颐其神以粹素。”725 艾:由长者引申为养育。《诗·小雅·南山有台》:“乐只君子,保艾尔后。”朱熹集传:“艾,养也。”《国语·周语上》:“树于有理,艾人必丰。”【译文】颐是保养,艾、育是养育:它们都有养育的意思。 1.156 汱726、浑727、陨,坠也。【注释】726 汱(quǎn):水落貌。郭璞注:“汱、浑,皆水落貌。”引申为除去。宋沈括《梦溪笔谈·权智》:“漉水中淤泥实籧篨中,候干,则以水车汱去两墙之间旧水。”明文秉《烈皇小识》卷二:“时新令严汱冗兵,被汱者阴谋为乱。”古籍中没有见到“汱”用为水落貌的例证。727 浑:水落貌。郝懿行义疏:“浑者,水流之坠也。”《说文解字·水部》:“浑……一曰洿下貌。”洿(wū)下,积水下流。古籍中没有见到“浑”用为水落貌的例证。【译文】汱、浑是水落貌,陨是陨落:它们有坠落或者近于坠落的意思。 1.157 际728、接729、图片
730,捷也731。【注释】728 际:本义为两墙相接处,引申为交会、连接。《易·泰》:“无往不复,天地际也。”唐韩愈《暮行河堤上》诗:“衰草际黄云,感叹愁我神。”729 接:交接、连接。《国语·吴语》:“两君偃兵接好,日中为期。”韦昭注:“接,合也。”南朝梁沈约《齐故安陆昭王碑》:“南接衡巫,风云之路千里。”又通“捷”,迅速、敏捷。《荀子·大略》:“先事虑事谓之接,接则事优成。”杨倞注:“接,读为捷,速也。”730图片
(shà):快速、飞得快。《说文解字·羽部》:“图片
,捷也。飞之疾也。”古籍中没有见到“图片
”用为快速、飞得快的例证。731 捷:本义为猎获物、战利品,引申有迅速、敏捷的意思。《荀子·君子》:“亲疏有分,则施行而不悖;长幼有序,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。”杨倞注:“捷,速。”又通“接”,接续、连续。《文选·司马相如<上林赋>》:“捷垂条,掉希间。”李善注引张揖曰:“捷持悬垂之条。”【译文】际是交会、连接;接是交接、连接,又是迅速、敏捷;图片
是快速、飞得快:它们有快捷或者连接的意思,所以用捷来解释。 1.158 毖732、神733、溢734,慎也。【注释】732 毖(bì):谨慎、戒慎。《书·毕命》:“惟周公左右先王,绥定厥家,毖殷顽民,迁于洛邑。”孔颖达疏:“惟周公佐助先王,安定其家。慎彼殷之顽民,恐其或有叛逆,故迁于洛邑。”《诗·周颂·小毖》:“予其惩而毖后患。”733 神:通“慎”,谨慎。《逸周书·宝典》:“行之以神,振之以宝,顺之以事,明众以备。”朱右曾校释:“神,慎也。”734 溢:谨慎。《诗·周颂·维天之命》:“假以溢我,我其收之。”毛传:“溢,慎。”孔颖达疏:“假、嘉,溢、慎,皆《释诂》文。舍人曰:'溢,行之慎。’”后多释“溢”为“静”,“溢我”即使我安静。古籍中没有见到其他例证。【译文】毖是谨慎、戒慎,神(慎)、溢是谨慎:它们都有谨慎的意思。 1.159 郁陶735、繇736,喜也。【注释】735 郁陶:形容喜而未畅。《礼记·檀弓下》“人喜则思陶”郑玄注:“陶,郁陶也。”孔颖达疏:“郁陶者,心初悦而未畅之意也。”唐虚中《赠秀才》诗:“谁解伊人趣,村沽对郁陶。”736 繇(yóu):喜。郭璞注:“《礼记》曰:'人喜则斯陶,陶斯咏,咏斯犹。’犹即繇也。古今字耳。”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宋荣子犹然笑之。”陆德明释文:“崔李云:'犹,笑貌。’”古籍中没有见到“繇”用为喜的例证。【译文】郁陶是形容喜而未畅,繇是喜:它们都有喜悦的意思。 1.160 馘737、图片
738,获也。【注释】737 馘(guó):古代战争中割取敌人的左耳以计数献功。《诗·大雅·皇矣》:“执讯连连,攸馘安安。”毛传:“馘,获也。不服者杀而献其左耳曰馘。”《左传·宣公二年》:“俘二百五十人,馘百人。”738图片
(jì):收割、收获的谷物。《说文解字·禾部》:“图片
,获刈也。”《诗·小雅·大田》:“彼有不获稚,此有不敛图片
。”孔颖达疏:“图片
者,禾之铺而未束者。”【译文】馘是战争中割取敌人的左耳以计数献功,图片
是收割、收获的谷物:它们都有获得的意思。 1.161 阻、艰,难也739。【注释】739 阻、艰,难也:郭璞注:“皆险难。”【译文】阻是险阻,艰是艰险:它们都有险难的意思。 1.162 剡740、图片
741,利也。【注释】740 剡(yǎn):锐利。《楚辞·九章·橘颂》:“曾枝剡棘,圆果抟兮。”王逸注:“剡,利也。”晋葛洪《抱朴子·用刑》:“若德教治狡暴,犹以黼黻御剡锋也。”剡锋,锐利的锋刃。741图片
(lüè):锋利。郝懿行义疏:“图片
者,《说文》作图片
,籒文作图片
,云:'刀剑刃也。’通作略。《诗》'有略其耜’传:'略,利也。’释文:'略,字书本作图片
。’”古籍中没有见到“图片
”用为锋利的例证。【译文】剡是锐利,图片
是锋利:它们都有锋利的意思。 1.163 允742、任743、壬744,佞也745。【注释】742 允:本义为诚信,引申有谄媚的意思。郭璞注:“允信者,佞人似信。”《逸周书·宝典》:“十奸:一,穷□(原文此处为方框字)干静……六,展允干信。”743 任(rén):佞、奸佞。《书·舜典》:“惇德允元,而难任人。”孔安国传:“任,佞;难,拒也。佞人斥远之。”《商君书·慎法》:“破胜党任,节去言谈。”744 壬(rén):奸佞。《书·皋陶谟》:“能哲而惠,何忧乎图片
兜?何迁乎有苗?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?”孔安国传:“禹言有苗、图片
兜之徒甚佞如此。”《汉书·元帝纪》:“咎在朕之不明,亡以知贤也。是故壬人在位,而吉士雍蔽。”颜师古注引服虔曰:“壬人,佞人也。”745 佞:谄谀。《论语·卫灵公》:“放郑声,远佞人。郑声淫,佞人殆。”朱熹集注:“佞人,卑谄辩给之人。”【译文】允是谄媚,任是佞、奸佞,壬是奸佞:它们都有谄谀的意思。 1.164 俾746、拼747、抨748,使也749。【注释】746 俾(bǐ):使。《书·汤诰》:“俾予一人,辑宁尔邦家。”孔安国传:“言天使我辑安汝国家。”《诗·大雅·生民》:“式遏寇虐,无俾民忧。”747 拼(pēnɡ):通“荓(pēng)”,使。《诗·大雅·桑柔》:“民有肃心,荓云不逮。”毛传:“荓,使也。”孔颖达疏:“荓云不逮者,使之不得及门也。”陆德明释文:“荓……或作拼,同。”748 抨(bēng):使、令。邢昺疏:“郭云见《诗》者……《大雅·桑柔》云:'茾云不逮。’拼、荓音义同,抨义亦同。”《汉书·扬雄传上》:“抨雄鸩以作媒兮,何百离而曾不壹耦!”颜师古注:“抨,使也。”《文选·张衡<思玄赋>》:“抨巫咸作占梦兮,乃贞吉之元符。”李善注引旧注:“抨,使也。”749 使:致使、命令。《诗·郑风·狡童》:“维子之故,使我不能息兮。”《管子·中匡》:“桓公自莒反于齐,使鲍叔牙为宰。”【译文】俾、拼(荓)是使,抨是使、令:它们都有致使、命令的意思。 1.165 俾750、拼751、抨752、使753,从也754。【注释】750 俾(bǐ):通“比”,从。《书·君奭》:“海隅出日,罔不率俾。”《礼记·乐记》:“王此大邦,克顺克俾。”郑玄注:“俾当为比,声之误也。择善从之曰比。”《诗·大雅·皇矣》“克顺克俾”作“克顺克比”。751 拼:通“并”,相从。《周礼·考工记·舆人》:“凡居材,大与小无并,大倚小则摧。”郑玄注:“并,偏邪相就也。”王引之《经义述闻·尔雅上》:“相就即相从。”古籍中没有见到“拼”用为相从的例证。752 抨(pēng):郭璞注:“随从。”古籍中没有见到“抨”用为随从的例证。753 使:由致使、命令引申为听从、顺从。《诗·小雅·雨无正》:“云不可使,得罪于天子;亦云可使,怨及朋友。”郑玄笺:“不可使者,不正不从也;可使者,虽不正从也。”《墨子·非命下》:“若以为政乎天下,上以事天鬼,天鬼不使。”王念孙《读书杂志·墨子三》:“天鬼不从,犹上文言上帝不顺耳。”754 从:跟从,跟随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道不行,乘桴浮于海,从我者其由与?”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张良是时从沛公,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,私见张良。”【译文】俾(比)是从,拼(并)是相从,抨是随从,使是听从、顺从:它们都有随从的意思。 1.166 儴755、仍756,因也757。【注释】755 儴(ránɡ):因循、沿袭。汉陆贾《新语·至德》:“儴道者众归之,恃刑者民畏之。”756 仍:依照、沿袭。《礼记·明堂位》:“荐用玉豆雕篹,爵用玉图片
仍雕。”郑玄注:“仍,因也。因爵之形为之饰也。”《汉书·艺文志》:“故与左丘明观其史记,据行事,仍人道。”颜师古注:“仍亦因也。”757 因:本义为依靠、凭借,引申为沿袭、承袭。《论语·为政》:“殷因于夏礼,所损益可知也。”《文选·张衡<东京赋>》:“因秦宫室,据其府库。”薛综注:“因,仍也。”【译文】儴是因循、沿袭,仍是依照、沿袭:它们都有沿袭、承袭的意思。 1.167 董758、督759,正也。【注释】758 董:本义为督察,引申为正、守正。《楚辞·九章·涉江》:“余将董道而不豫兮,固将重昏而终身。”王逸注:“董,正也。豫,犹豫也。言己虽见先贤执忠被害,犹正身直行,不犹豫而狐疑也。”759 督:本义为察视、督促,引申为正、纠正。《周礼·春官·大祝》:“禁督逆祀命者,颁祭号于邦国都鄙。”郑玄注:“督,正也。正王之所命诸侯之所祀,有逆者则刑罚焉。”《吕氏春秋·先己》:“勿身督听,利身平静。”高诱注:“督,正也。正听,不倾听也。”【译文】董是正、守正,督是正、纠正:它们都有督正的意思。 1.168 享760,孝也761。【注释】760 享:本义为献,引申为祭、祭祀。《书·泰誓下》:“郊社不修,宗庙不享。”孔颖达疏:“不享,谓不祭祀也。”又引申为孝养。王引之《经义述闻·尔雅上》:“享、孝并与养同义,故享又训为孝。《逸周书·谥法篇》曰'协时肇享曰孝’是也。”761 孝:祭、祭祀。《论语·泰伯》:“子曰:'禹,吾无间然矣。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,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,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。’”引申为孝养。《左传·隐公三年》:“君义、臣行、父慈、子孝、兄爱、弟敬,所谓六顺也。”汉贾谊《新书·道术》:“子爱利亲谓之孝,反孝为孽。”【译文】享有祭祀和孝养的意思。 1.169 珍762、享763,献也③。【注释】762 珍:献,特指献珍物。郭璞注:“珍物宜献。”《文选·扬雄<羽猎赋>》:“是以旃裘之王,胡貉之长,移珍来享,抗手称臣。”李善注引犍为舍人云:“献珍物曰珍,献食物曰享。”郝懿行义疏:“珍、享对文则别,散则通矣。”763 享:献,特指献食物。《诗·商颂·殷武》:“昔有成汤,自彼氐羌,莫敢不来享。”郑玄笺:“享,献也。”《汉书·司马相如传下》:“康居西域,重译纳贡,稽首来享。”颜师古注:“享,献也,献其国珍也。”参见“珍”下注。【译文】珍是献,特指献珍物;享是献,特指献食物:它们都有进献的意思。 1.170 纵764、缩765,乱也。【注释】764 纵:本义为松缓,引申为杂乱。王引之《经义述闻·尔雅上》:“《贾子·傅职篇》曰:'杂彩从美不以章。’从与纵同。《大戴礼记·保傅篇》作'纵美杂采不以章。’纵、杂皆乱也。美不以章,故曰纵美;采不以章,故曰杂采,是纵为乱也。”765 缩:不齐而乱。《说文解字·糸部》:“缩,乱也。”段玉裁注:“《通俗文》云:'物不申曰缩,不申则乱,故曰乱也。’”王筠句读:“以从糸推之,治丝同度,而其中有纵弛者,则其度长矣;有收缩者,则其度短矣。长短不齐,故乱。”古籍中没有见到“缩”用为不齐而乱的例证。【译文】纵是杂乱,缩是不齐而乱:它们都有紊乱的意思。 1.171 探766、篡767、俘,取也。【注释】766 探:取、摸取。《书·多方》:“尔乃惟逸惟颇,大远王命,则惟尔多方探天之威,我则致天之罚。”《汉书·宣帝纪》:“其令三辅毋得以春夏擿巢探卵,弹射飞鸟。”767 篡:劫夺。《墨子·兼爱中》:“今家主独知爱其家,而不爱人之家,是以不惮举其家,以篡人之家。”《史记·卫将军骠骑列传》:“大长公主执囚青,欲杀之。其友骑郎公孙敖与壮士往篡取之,以故得不死。”【译文】探是取、摸取,篡是劫夺,俘是擒获:它们都有取得的意思。 1.172 徂768、在,存也。【注释】768 徂(cú):存在。郭璞注:“以徂为存,犹以乱为治,以曩为向,以故为今,此皆诂训义有反复旁通,美恶不嫌同名。”古籍中没有见到“徂”用为存在的例证。【译文】徂、在都有存在的意思。 1.173 在769、存770、省771、士772,察也。【注释】769 在:本义为存在,引申有省察、观察的意思。《书·舜典》:“在璇玑玉衡,以齐七政。”孔安国传:“在,察也。”《大戴礼记·曾子立事》:“存往者,在来者。”王聘珍解诂:“存,恤也。在,察也。”770 存:本义为问候、省视,引申为观察、审察。《荀子·修身》:“见善,修然必以自存也;见不善,愀然必以自省也。”《晋书·王羲之传》:“又遗万书诫之曰:'……济否所由,实在积小以致高大,君其存之。’”771 省(xǐng):察看、察视。《易·观》:“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。”省方观民,省视万方,观看民风。《汉书·韩安国传》:“安国为梁史,见大长公主而泣曰:'何梁王为人子之孝,为人臣之忠,而太后曾不省也?’”颜师古注:“省,视也。”772 士:本义指未婚男子,引申指法官。法官主察狱讼。《书·舜典》:“帝曰:'皋陶,蛮夷猾夏,寇贼奸宄,汝作士,五刑有服。’”孔安国传:“士,理官也。”《周礼·秋官·司寇》:“士师下大夫四人,乡士上士八人,中士十有六人,旅下士三十有二人。”郑玄注:“士,察也。主察狱讼之事者。”【译文】在是省察、观察,存是观察、审察,省是察看、察视,士是法官主察狱讼:它们都有察视的意思。 1.174 烈773、枿774,余也。【注释】773 烈:树木被砍伐后重生的新芽。郭璞注:“晋卫之间曰蘖,陈郑之间曰烈。”王引之《经义述闻·尔雅上》:“《大雅·皇矣》:'修之平之,其灌其栵。’栵,读为烈。为伐木之余也。”古籍中没有见到“烈”用为伐木之余的例证。774 枿(niè):树木砍伐后留下的根株。《汉书·叙传下》:“三枿之起,本根既朽,枯杨生华,曷惟其旧!”颜师古注引刘德曰:“《诗》云:'包有三枿。’……谓木斫髡而复枿生也。喻魏、齐、韩皆灭而复起,若髡木更生也。”今本《诗·商颂·长发》作“苞有三蘖”。北魏郦道元《水经注·沅水》:“吴丹阳太守李衡植柑于其上……今洲上犹有陈根余枿,盖其遗也。”【译文】烈是树木被砍伐后重生的新芽,枿是树木砍伐后留下的根株:它们都有残余的意思。 1.175 迓775,迎也。【注释】775 迓(yà):迎、迎接。《左传·成公十三年》:“迓晋侯于新楚。”杜预注:“迓,迎也。”《韩非子·外储说右上》:“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,而狗迓而龁之,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。”【译文】迓有迎接的意思。 1.176 元776、良777,首也。【注释】776 元:人头。《左传·僖公三十三年》:“(先轸)免胄入狄师,死焉。狄人归其元,面如生。”杜预注:“元,首。”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志士不忘在沟壑,勇士不忘丧其元。”参见1.001条。777 良:年长。《广雅·释诂》“元良长也”王念孙疏证:“元、良为长幼之长……《齐语》:'四里为连,连为之长;十连为乡,乡有良人。’是良与长同义。妇称夫良人义亦同也。”郝懿行义疏:“(良、首)二字形近相乱,疑《尔雅》元良即元首之讹也。”【译文】元是人头,良是年长:人头为人体之首,年长居年龄之首,所以用首来解释。 1.177 荐778、挚779,臻也780。【注释】778 荐:通“洊”,屡次、接连。《诗·大雅·云汉》:“天降丧乱,饥馑荐臻。”毛传:“荐,重;臻,至也。”孔颖达疏:“乃使上天下此丧乱之灾,使饥馑之害频频重至也。”《史记·历书》:“九黎乱德,民神杂扰,不可放物,祸菑荐至,莫尽其气。”779 挚:本义为握持,引申有至、到的意思。《书·西伯戡黎》:“天曷不降威,大命不挚。”孔安国传:“挚,至也。”宋朱熹《跋刘叔通诗卷》:“寒夜拥炉,风雪大挚,吟讽之余,戏书其后。”780 臻(zhēn):到达。参见1.005条。【译文】荐(洊)是接连而至,挚是至、到:它们有到达的意思或者与到达相关的意思,所以用臻来解释。 1.178 赓781、扬782,续也。【注释】781 赓(gēnɡ):连续、继续。《书·益稷》:“乃赓载歌。”孔安国传:“赓,续。”唐韩愈《上巳日燕太学听弹琴诗序》:“坐于樽俎之南。鼓有虞氏之《南风》,赓之以文王《宣父》之操,优游夷愉,广厚高明。”782 扬:本义为飞起、飘扬,引申为发扬、继承。《书·立政》:“以觐文王之耿光,以扬武王之大烈。”《逸周书·祭公》:“扬文武大勋,弘成康昭考之烈。”朱右曾校释:“扬,续。”【译文】赓是连续、继续,扬是发扬、继承:它们都有继续的意思。 1.179 祔783、祪784,祖也。【注释】783 祔(fù):祭名。新死者附祭于先祖。《仪礼·既夕礼》:“卒哭,明日以其班祔。”郑玄注:“班,次也……祔猶属也。祭昭穆之次而属之。”《左传·僖公三十三年》:“凡君薨,卒哭而祔。”杜预注:“以新死者之神祔之于祖。”784 祪(guǐ):已毁庙的远祖。《说文解字·示部》:“祪,祔祪祖也。”段玉裁注曰:“祔为新庙,祪为毁庙,皆祖也。”古籍中没有见到“祪”用为已毁庙的远祖的例证。【译文】祔是新死者附祭于先祖,祪是已毁庙的远祖:它们都有祖先的意思。 1.180 即785,尼也786。【注释】785 即:本义为就食,引申为就、接近、靠近。《诗·卫风·氓》:“匪来贸丝,来即我谋。”郑玄笺:“即,就也。”《史记·吴王濞列传》:“吴王即山铸钱,煮海水为盐,诱天下豪桀,白头举事。”786 尼:亲近、亲昵。《书·高宗肜日》:“典祀无丰于昵。”孔安国传:“昵,近也。”孔颖达疏:“尼与昵音义同。”《尸子》卷上:“悦尼而远来。”【译文】即有贴近的意思。 1.181 尼787,定也。【注释】787 尼:安定、平和。《隶释·汉山阳太守祝睦后碑》:“竟界尼康。”【译文】尼有安定、平和的意思。 1.182 迩788、几789、昵790,近也。【注释】788 迩(ěr):近、接近。《书·盘庚上》:“乃不畏戎毒于远迩。”孔安国传:“不畏大毒于远近。”《诗·周南·汝坟》:“虽则如毁,父母孔迩。”789 几(jī):将近、几乎。《诗·大雅·荡之什》:“天之降罔,维其几矣。”郑玄笺:“几,近也。言灾异谴告离人身近,愚者不能觉。”《史记·刘敬孙叔通列传》:“通曰:'公不知也,我几不脱于虎口!’”790 昵:亲近。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:“不义不昵,厚将崩。”《国语·晋语六》:“吾君将伐智而多力,怠教而重敛,大其私昵而益妇人田。”韦昭注:“昵,近也。私近,谓嬖臣。”【译文】迩是近、接近,几是将近、几乎,昵是亲近:它们都有贴近的意思。 1.183 妥791、安792,坐也。【注释】791 妥:安坐。《诗·小雅·楚茨》:“以妥以侑,以介景福。”毛传:“妥,安坐也。”《仪礼·士相见礼》:“凡言非对也,妥而后传言。”郑玄注:“妥,安坐也。”792 安:本义为安居、安宁,引申有坐的意思。《逸周书·度邑》:“安,予告汝。”朱右曾校释:“安,坐也。”【译文】妥是安坐,安是坐:它们都有坐的意思。 1.184 貉缩793,纶也794。【注释】793 貉(mò)缩:用绳子捆束。郭璞注:“纶者,绳也,谓牵缚缩貉之,今俗语亦然。”郝懿行义疏:“貉缩,谓以缩牵连绵络之也。声转为莫缩。《檀弓》云:'今一日而三斩板。’郑注:'斩板,谓断莫缩也。’莫缩即貉缩,谓斩断束板之绳耳。”古籍中没有见到“貉缩”用为用绳子捆束的例证。794 纶(lún):本义为青丝绶带,引申为比丝粗的绳子。《礼记·缁衣》:“王言如丝,其出如纶。”孔颖达疏:“纶粗于丝。”《淮南子·说山训》:“上言若丝,下言若纶。”【译文】貉缩有绳束的意思。 1.185 貉795、嗼796、安,定也。【注释】795 貉(mò):亦作“貊”,清静、安静。参见1.031条。796 嗼(mò):寂寞、安静。《呂氏春秋·首时》:“饥马盈厩,嗼然,未见刍也。”嗼然,形容安静无声。【译文】貉是清静、安静,嗼是寂寞、安静,安是安定:它们都有安定的意思。 1.186 伊797,维也798。【注释】797 伊:句首或句中语助词,起舒缓语气的作用。《诗·小雅·正月》:“有皇上帝,伊谁云憎。”《仪礼·士冠礼》:“旨酒既清,嘉荐伊脯。”郑玄注:“伊,惟也。”798 维:句首或句中语助词,起舒缓语气的作用。《易·解》:“君子维有解。”孔颖达疏:“维,辞也。”《诗·召南·鹊巢》:“维鹊有巢,维鸠居之。”【译文】伊是句首、句中语助词,与维相同。 1.187 伊、维,侯也799。【注释】799 侯:句首或句中语助词,起舒缓语气的作用。《诗·周颂·载芟》:“千耦其耘,徂隰徂畛,侯主侯伯,侯亚侯旅,侯强侯以。”高亨今注:“侯,发语词。”《诗·小雅·十月之交》:“择三有事,亶侯多藏。”朱熹集传:“侯,维。”【译文】伊、维是句首、句中语助词,与侯相同。 1.188 时800、寔801,是也802。【注释】800 时:此、这。《书·无逸》:“自时厥后立王,生则逸。”自时,从此。《诗·周颂·噫嘻》:“率时农夫,播厥百谷。”801 寔(shí):通“是”,此、这。《公羊传·桓公六年》:“寔来者何?犹曰是人来也。”《国语·晋语五》:“赵穿攻公于桃园,逆公子黑臀而立之,寔为成公。”802 是:此、这。《诗·大雅·崧高》:“王命召伯,定申伯之宅,登是南邦,世执其功。”《墨子·辞过》:“当是之时,坚车良马不知贵也,刻镂文采不知喜也。何则?其所道之然。”【译文】时、寔(是)都有此、这的意思。 1.189 卒803、猷804、假805、辍806,已也807。【注释】803 卒:终尽、完毕。《诗·邶风·日月》:“父兮母兮,畜我不卒。”郑玄笺:“卒,终也。”《礼记·奔丧》:“三日五哭,卒,主人出送宾。”郑玄注:“卒犹止也。”804 猷(yóu):已、止。《穀梁传·僖公三十一年》:“犹者,可以已之辞也。”范宁集解:“已,止也。”805 假:通“格”,至、到。《诗·商颂·玄鸟》:“四海来假,来假祁祁。”郑玄笺:“假,至也。”古注中有释“假”为“已”的。《礼记·曲礼下》:“告丧,曰天王登假。”郑玄注:“假,已也。”孔颖达疏:“登,上也。假,已也。言天子上升已矣,若仙去然也。”但后世多以此“假”通“遐”,不采郑、孔之说。参见1.130条。806 辍(chuò):本义为车队行列间断又连接起来,引申为止、停止。《论语·微子》:“耰而不辍。”何晏集解:“郑曰:'辍,止也。’”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陈涉少时,尝与人佣耕,辍耕之垄上,怅恨久之,曰:'苟富贵,无相忘。’”807 已:停止。《诗·郑风·风雨》:“风雨如晦,鸡鸣不已。”郑玄笺:“已,止也。”引申为完毕。《战国策·齐策二》:“左右恶张仪,曰:'仪事先王不忠。’言未已,齐让又至。”【译文】卒是终尽、完毕,猷是已、止,假(格)是至、到,辍是止、停止:它们有停止或者完毕的意思,所以用已来解释。 1.190 求808、酋809、在810、卒、就811,终也。【注释】808 求:本义为皮衣,后有寻求、获得的意思,再引申有终的意思。《诗·大雅·下武》:“王配于京,世德作求。”郑玄笺:“求,终也。武王配行三后之道于镐京者,以其世世积德,庶为终成其大功。”但后世多以“求”通“逑”或“仇”,不采郑说。809 酋(qiú):本义为久酿的酒,引申为终、完成。《诗·大雅·卷阿》:“岂弟君子,俾尔弥尔性,似先公酋矣。”毛传:“似,嗣也。酋,终也。”郑玄笺:“嗣先君之功而终成之。”810 在:本义为存在,引申有终、终结的意思。《左传·昭公十二年》:“昭子曰:'必亡。宴语之不怀,宠光之不宣,令德之不知,同福之不受,将何以在?’ ”洪亮吉诂引《尔雅》:“在,终也。”811 就:本义为趋向、往……去,引申有终尽、完成的意思。《国语·越语下》:“先人就世,不谷即位。”韦昭注:“就世,终世也。”《史记·礼书》:“今上即位,招致儒术之士,令共定仪,十余年不就。”【译文】求是终,酋是终、完成,在是终、终结,卒是终尽、完毕,就是终尽、完成:它们都有终尽的意思。 1.191 崩812、薨813、无禄814、卒815、徂落816、殪817,死也。【注释】812 崩:本义为山陷塌,引申称帝王、皇后之死。《礼记·曲礼下》:“天子死曰崩。”《史记·魏其武安侯列传》:“建元六年,窦太后崩。”813 薨:周代称诸侯之死。《韩非子·和氏》:“武王薨,文王即位。”武王,商诸侯王之一。后亦指高级官员等死亡。《汉书·萧望之传》:“数月间,丙吉薨,霸为丞相。霸薨,于定国复代焉。”814 无禄:本义为不幸,引申称士之死。《公羊传·隐公三年》:“天子曰崩,诸侯曰薨……士曰不禄。”汉何休注:“不禄,无禄也。”815 卒:本义为终尽、完毕,引申称大夫之死。《礼记·曲礼下》:“大夫曰卒。”亦泛指死亡。《礼记·曲礼下》:“寿考曰卒。”《史记·晋世家》:“是岁郑伯亦卒。”《史记·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》:“丞相北平侯张苍卒。”816 徂(cú)落:死亡。《孟子·万章上》:“《尧典》曰:'二十有八载,放勋乃徂落,百姓如丧考妣。’”赵岐注:“徂落,死也。”《汉书·扬雄传上》:“于是玄冬季月,天地隆烈,万物权舆于内,徂落于外。”颜师古注:“权舆,始也。徂落,死也。言草木萌牙始生于内,而枝叶凋毁死伤于外也。”817 殪:杀死、死。《诗·小雅·吉日》:“发彼小豝,殪此大兕。”《左传·定公八年》:“偃且射子图片
,中颊,殪。”杜预注:“子图片
死。”【译文】崩是帝王、皇后之死;薨是周代诸侯之死亡,又指高级官员等死亡;无禄是士之死;卒是大夫之死,又泛指死亡;徂落是死亡;殪是杀死、死:它们都有死亡的意思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永信证券-炒股如何加杠杆-专业配资-配资平台APP下载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