连夜追了《以法之名》两集,翻开弹幕评论,骂声比剧情热闹。刚开播,收视一度冲在人前,谁料转天就成大型“吐槽大会”有人嫌女律师法庭上翻供如儿戏、法警当背景板,有人嘲检察主任悄悄给嫌疑人松手铐,差点人命关天。这些桥段,真像编剧硬往剧本里塞冲突,看得人一阵恍惚——现实生活里的司法系统早该炸锅了!
作为一个写电影、看剧十多年的影评人,我第一反应其实是讶异。央视和最高检都站台,导演资历深,剧本听说磨了三年,被业内吹成“正剧新王”。但理想是丰满的,现实却让人直面“纸上谈兵”故事没经得起琢磨,人物也撑不起共情,观众这种失望,绝不是无的放矢。
被议论得最狠的,就是张译。这名字在许多剧迷心里,几乎等于“演技有保障”。印象里,从《士兵突击》里那个一声不吭压抑痛哭的史今,到《鸡毛飞上天》里眼光炯炯的陈江河,再到《追凶者也》里神经兮兮的杀手,每个角色都像是挖心掏肺活过那么一遭。他太懂角色怎么呼吸、怎么微妙地控制台词、表情和状态,让人认不出真实的张译在哪里。
但过去几年,多少有点变味了。看着他在《狂飙》里忧郁禁欲的安欣,《三大队》里愣头青式的程兵,眼下又是《以法之名》同款制服硬汉,台词语气、神情动作都极为熟悉。演员的“千面”,渐渐单一成了“套路脸”蹙眉、撇嘴、低声线,那些曾让人瞬间入戏的细节,如今反倒容易让人一眼识破“啊,张译又来了”。
这不是张译一个人的困境。张嘉益、张颂文、张鲁一……这些中年男演员,口碑扎实、气质各异,但都或多或少在“英雄疲态”“心事重重”的窄桥上来回走。不是不想突破,而是市场高悬安全牌刑侦、扫黑、社会主题“正剧”能让资本放心押宝、观众习惯买账,大家索性按下“人设复制键”,不怕撞型,只求不出错。
对张译这样早有名气的人来说,这条路稳妥又不累,高曝光、高收益,何乐而不为?但“舒适区”里坐久了,观众的惊喜没了,演员的锐气也被温水煮青蛙般慢慢蒸发。更别提行业节奏越来越卷,翻翻数据,张译从2019年到2022年,四年拍了16部戏,2022年一年六个剧组连轴转。不是创作,是消耗。累到极点,人的表演灵气、生活体验都被一点点榨干。
这点,普通观众的感受最敏锐。打开电视,半年下来总能碰上一两张熟面孔,无论情节怎么变,似乎都是同一个“老好人”或“硬汉”在不同故事里串场,审美早被轰炸成了麻木。其实演员自己比谁都明白这个悖论,张译领奖时自嘲“自己作品太密集,大家该腻了”,可惜手里戏太多,冷静自省还没来得及松口气,新的热播、差评就接踵而至。
回到《以法之名》这场“滑铁卢”,最大的问题还是故事说服力塌方。连一出法庭戏都让人觉得不靠谱,细节漏洞百出,专业性全无。编剧用“降智”推动转折,仿佛忽略了今天观众素质和审美。张译即使拼尽真诚,也只能在这种“漏洞迷雾”中硬撑,结果往往越用力越尴尬。
观众想看的是扎实的故事、真的人物,而不是演员一遍遍炫技。当编剧、导演和演员都困在市场的安全网里,缺乏创新勇气,再厉害的表演也救不回一个虚漂空洞的故事。张译的撞墙,也许提醒他和许多“腕儿”奖杯、光环到底是门槛也是压力,只有敢于冒险、敢于慢下来、敢于重新归零,才有真正长久的生命力。
写到这儿,我忍不住在心里问一句你有没有过这种“视觉疲劳”——无论是哪个你喜欢的演员、艺人,看到他们频频刷屏、角色越来越像,你是继续支持还是有点提不起兴趣?你又认为“一人千面”到底难不难?欢迎留言聊聊你最难忘或最失望的荧幕时刻,也许,每一次真诚的表达,才是这个行业最需要的救命稻草。
永信证券-炒股如何加杠杆-专业配资-配资平台APP下载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