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63年的某个日子,一位解放军干部在内蒙古的考察过程中,偶然听闻了一个“奇怪”的流浪汉的故事。结果,当他亲眼见到这个流浪汉时,竟然发现这位“乞讨者”竟是自己多年前传闻中已经牺牲的战友!这一切究竟怎么回事?这个流浪汉究竟经历了什么?
1963年,时任解放军副师长的翟文清来到了内蒙古的赤峰市进行一场考察。他的目标是为即将举行的部队拉练寻找一片合适的训练场地,同时也希望趁机了解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。在一个离市区较远的地方,他一行人停在了一个名为“美丽河”的小村庄。
透过车窗,翟文清看到河堤边正在悠闲吃草的一群马,牵动了他的兴趣。那些马身形强健,毛发光亮,显然不是普通农户家的马,而像是专业养马人照料的成果。经过了解,翟文清得知美丽河村的发展并不算最突出,但它所饲养的马却在附近极具声望。于是,他对这个神秘的养马人产生了兴趣,想要亲自见识一下。
展开剩余83%由于他们的到来并没有提前通知村民,村里人对汽车不熟悉,误以为是某位重要人物来访,于是很快通知了村干部。翟文清觉得身份已经藏不住了,于是主动向村长询问这位养马人的情况。村长听到问题后,显得有些为难:“这些马并不是哪户大富人家的,而是由一位流浪汉照料的。”这个答案令在场的人都感到非常震惊。一个流浪汉竟然能照料如此一群优质的马,显然不是普通人。他怎么可能是流浪汉呢?
村长叹了口气,接着讲述了这个人过去的故事。原来,这位流浪汉失去了右臂,来到村里后一直靠捡垃圾为生,日子过得十分贫困。村民们见他可怜,便将他收留,并让他住进了马棚里,既可以遮风避雨,又能帮忙照看马群。听完这些话,翟文清心中既感动又疑惑。这个人经历了如此困境,但他养的马却无一不表现出高超的技艺,显然他并非懒惰之人。于是,翟文清决定了解更多。
当得知流浪汉的名字是“于水林”时,翟文清的心中一震。这个名字,竟与他自己早已被宣告牺牲的战友一模一样!翟文清心中升起一丝希望,他一直不相信战友已死,一直在寻找他。难道他找到了?于是,翟文清急切地请求村长带他去见见这位“于水林”。
马棚距离村里并不远,走过一个转角后,他们便来到棚前。翟文清一眼就认出了那个熟悉的面孔,他激动地冲过去,将战友紧紧抱住。于水林也是一脸不可置信,随即喊出“教导员”。两人相拥而泣,于水林的眼中满是感动与不解:“你怎么不告诉我们你还活着?我们都以为你牺牲了。”
原来,当初部队所有人都认为他已经牺牲,唯独翟文清始终不相信。他一直在努力寻找,终于找到了他。此时,翟文清看到于水林那空荡荡的衣袖,感到无比痛心。
为了消除大家的疑惑,翟文清当即在众人面前介绍道:“这位不是流浪汉,他是我们国家的一等功臣,是二级战斗英雄!”大家顿时愣住了。原来,这位“流浪汉”竟是如此英勇的英雄。那么,于水林究竟经历了什么?
于水林出生于1925年,来自北方一个贫困的家庭。少年时期,他亲眼目睹了日军在中国土地上肆意践踏的暴行,内心燃起了强烈的报国之情。随着年岁的增长,他的心愿更加明确——保家卫国。抗日战争后,他毅然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,投身到解放全国的战斗中。
然而,尽管革命的胜利为国家带来了希望,但国家所面临的挑战并未结束。1950年,朝鲜战争爆发,美军介入,战火蔓延至中朝边境。面对外敌入侵,于水林带领部队赴朝参战,参与了抗美援朝的战斗。当时,翟文清担任教导员,对于水林的作战表现非常看重,逐渐培养了两人的深厚友谊。
在1951年,美军在三度败北后,发动了反攻,迅速推进。翟文清带领部队接到了任务:深入敌后,阻击敌援兵,减轻主攻部队的压力。任务异常艰巨,而于水林再次成为了先锋。面对敌人增援的装甲部队,他毫不犹豫地准备迎战。
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,于水林凭借卓越的勇气和智慧,成功摧毁了敌人的两辆坦克,直接改变了战局。虽然受了重伤,他仍坚持作战,直到战斗胜利。此后,他被送回国内,因伤势过重失去了右臂,最终成了“独臂战士”。
即便如此,于水林并未因荣誉而自满,他默默退役,回到家乡。由于身体的缺陷,他一直未能找到稳定的工作,生活也渐渐变得贫困,最终流落至美丽河村。在这里,他过上了平静的生活,照料马群,成为村民们的英雄。
直到多年后,翟文清偶然找到了他,得知了他的苦衷。尽管艰辛,于水林却并不抱怨,能与村民们共同劳作,尽管生活清贫,却也感到十分满足。当地政府了解到他的情况后,专门为他盖了新房子,并逐渐为他提供帮助。
翟文清也每年都去看望他,为他送去关怀。在当地乡亲们的照顾下,于水林度过了一个安详的晚年。
发布于:天津市永信证券-炒股如何加杠杆-专业配资-配资平台APP下载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