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我们心里,车站一般都是人流涌动的场所,可到了绥化市的那两个车站,却出奇地寂静得让人害怕。这两个站一共花了3600万建成,本该是惠及民众的好事,却反而成了绥化市民心中的痛。
这两个车站从十年前建成起,就一直闲置着,从未投入使用,简直算得上是资源的大白白,可是老百姓一直弄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,直到人民日报插手介入之后,这件事才逐渐揭开了真相。
一笔搞不明白的钱,十年的烂尾楼一直空在那里。
大概十年前,绥化市开始建两个大型客运站,其中一个就是现在还没开张的东城客运站,花费超过了三千万。
还有一座在城南的六合客运站,投资额更是超过五千万,两座站点加起来,投资总额差不多九千万人民币。
对于一个经济不算特别繁荣的东北小城来说,这可是一大笔钱呀,不过这决定里头确实藏着不少疑问。
那会儿,全国的公路客运市场已经开始有点不行了,从2013年起,长途汽车的乘客数就一直在往下走,大概到了2014年,铁路的客运总量终于突破了公路,创下了历史新高。
在这个大环境下,绥化居然逆流而行,居然还建了两座大型车站,直到一开始,大家都觉得这事儿是不是挺没必要的,值得再掂量掂量。
当时交通部门也出来说事,说项目启动的时候,客运市场还不错,不能说全是规划搞砸了,但这样的解释,在实际情况面前,显得挺无力的。
为什么会成了烂尾?大家都像在踢皮球似的,互相推脱,不愿承担责任。
东城客运站差不多在2015年底就完工了,可一直拖到现在还没正式投入使用。这座原本应该繁忙热闹的交通枢纽,到了现在,主入口前的地面坑坑洼洼,停满了各种私家车。
外墙的瓷砖掉落,玻璃也碎了一地,空荡荡的候车大厅里,一排排座椅还裹着出厂时候的塑料布,就像时间一下子定格了似的。
为什么一建成就闲置呢?绥化市交通运输局给出几个原因:车站门口那批迁户到2021年底才拆完,差点影响到验收工作。
施工单位鑫威公司没能按时上交全套的验收资料,可是,这些说法很快就被施工方有力地反驳了。
鑫威公司负责人金复杰直言,所谓的滞迁户就在车站大门西侧的空地上,根本不会影响旅客出入或者车辆通行,还提供了照片作为证据。
对验收资料这事儿,他也是觉得挺委屈的,说自己为了拿工程款跑了交通局不少次,怎么可能会一直不交资料呢。
核心问题其实指向更深的根源,金复杰觉得,工程款一直拖着没结,反复推迟,原因就在于“新官不理旧账”的官场老毛病,还有一些干部不作为、怕担责任的懒政心思。
这十年里,地方交通局的领导几次换人,每一任都像是不愿接手那堆“烫手山芋”,都想绕开不碰。
另一个五千万就这么打了水漂,没有一点儿收获。
要是说东城客运站闲置是因为行政效率不高的缘故,那六合客运站的结局,可就显出项目决策时草率冲动的问题了。
这座投资超过五千亿的火车站,距离东城站也才二十分钟车程,都是在2015年底建好的。更搞笑的是,六合站的建造还为了一个当时还没有得到国家批准的新区规划。
在“八字还没一撇”的时候就大手笔投入几千亿,简直像在赌博一样。结果呢,新区的开发没有按计划进行,六合站也因为客流少得可怜,苦撑一年多之后,就被迫关门大吉,亏得一皮包骨。
现在,六合站变成了“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发展中心”,不过看一圈儿,除了一个政府服务窗口和几家企业进去住了外,剩下的空间基本上都空着呢,那大大的建筑显得空荡荡的,挺寂寞。
五千多万的投入就这么白白打了水漂,搞出了无法弥补的财政浪费。
交通方面开始出手了。
媒体的曝光以及大众的持续关注,让事情似乎有了转变。交通部门透露,已经请了第三方机构对东城站的工程账算做了评估,还和施工方达成了协议,提前开始维修那些破损的设施,预计到2025年底就能正式投入使用。
不过,虽然方案终于来了,但也弥补不了过去十年带来的损失。交通局的负责人说,以后会加大项目的研究力度,广泛听取公众的意见。
这番说辞反倒激起了更严厉的质疑:这些本应该在项目开工之前就做好的一些基本流程,为啥在搞出巨大亏损之后才被提起来?
绥化车站遇到的困境也不是孤立的,这其实折射出一种挺让人担心的趋势:在一些公共建设上,那些负责出钱决策的人,基本不用担责任。
后来接手的人,因为这项目又不是他们主动操办的,根本不敢也不愿意承担责任,结果就一直拖着,问题一直没解决。
这近九千万的投资啊,不仅仅是财产上的损失,更损害了政府的信誉和民众的耐心。对过去十年的决策过程要仔细追溯,弄清楚账目,划清责任,向公众交个底,或许才是防止类似事件再发生的根本办法。
毕竟,每一分钱公共财政,都得用在刀刃上,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。
#热问计划#
永信证券-炒股如何加杠杆-专业配资-配资平台APP下载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