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气热得连故宫的红墙都快晒化了,可比这更烫的,是最近涌上热搜的那股“跨国寻根热”。你有没有想过,一个在海外长大的孩子,第一次踏上祖辈口中的“故土”,会是怎样的心情?不是旅游,不是打卡,而是真正意义上——回家。
最近,阿楠和二哥一家终于抵达中国,第一站就直奔故宫。照片里,二哥站在午门下,T恤已经湿透,贴在背上,手里攥着一瓶冰镇北冰洋,眼神却一直往太和殿的方向飘。那一刻,他不像个游客,倒像个终于找到钥匙的孩子,站在一扇熟悉又陌生的大门前。
这趟旅程,不是简单的“回国看看”。对很多海外华人家庭来说,这是一次文化基因的唤醒仪式。二哥从小在加拿大长大,吃汉堡、说英语、过感恩节,中文是后来学的,唐人街的春卷是他对“中国味”的最初记忆。可当他真正站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,听导游讲起“九五之尊”的规制,看屋檐上的脊兽一字排开,他突然转头问阿楠:“咱家祖上,会不会也在这儿干过活?”
这个问题,听着好笑,细想却让人心头一颤。我们总说“落叶归根”,可对很多Z世代的华裔孩子来说,根在哪儿?是出生证上的国籍,还是爷爷奶奶口中的方言?是族谱里那个早已模糊的籍贯,还是第一次吃上豆汁儿时皱起的眉头?
有意思的是,这几年像二哥这样的家庭越来越多。不是疫情前那种“探亲+购物”的老三样,而是带着明确的文化诉求来的——学书法、住胡同、打卡非遗手作。某旅游平台数据显示,2024年“文化沉浸类”家庭游订单同比增长67%,其中“寻根问祖”主题占了近三成。更有人专门设计“方言速成+家谱考证”路线,价格不菲,却一票难求。
可热闹背后,也有冷思考。当“寻根”变成一种旅行产品,会不会稀释了它原本的情感重量?就像故宫里那些被挤爆的文创店,人人都买一个“朕知道了”的胶带,可真正读懂这四个字背后权力逻辑的,又有几个?二哥热得满头大汗,不只是因为北京的夏天,更是因为一种文化信息的超载——太多东西想看,太多历史想懂,可时间太短,语言太隔。
这让我想起一个朋友的父亲,上世纪八十年代移民美国,三十年后第一次回国,特意去了祖籍地的祠堂。结果发现,族谱上他那一支早就断了记载。老人蹲在祠堂门口抽了根烟,最后只带回一包老家的土。他说:“闻着这味儿,才信自己不是梦里人。”
所以,当我们在社交媒体上刷到“二哥湿透的后背”“阿楠的故宫vlog”时,别只当个热闹看。这背后,是一代人对身份认同的焦虑与追寻。他们不需要被感动,也不需要被教育,他们需要的是——一个能让他们问出“我从哪儿来”而不被笑话的空间。
而下一个问题或许更难:当这些“新归人”带着满脑子问题回来,我们的社会,准备好回答了吗?是继续用“欢迎海外侨胞”的横幅把他们归类,还是能真正听懂他们那句带着口音的“我想知道,我是谁”?
故宫的砖,踩过六百年的风雨。如今,又印上了新一代的脚步。只是这一次,脚步声里,多了几分犹疑,也多了几分期待。
永信证券-炒股如何加杠杆-专业配资-配资平台APP下载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